為了爭取泛藍選票,墨綠可染紅成為「兩岸一家親」的變色龍,將北農當作「選票提款機」;為爭取年輕族群支持,市長化身網紅、直播主,參加電音趴、噱頭十足。當「學姐」、「柯粉與柯黑爭鋒」議題持續發燒、選舉花招層出不窮,政見似乎只是聊備一格。
最近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簡稱研考會)發佈市長柯文哲上任三年半的民意調查結果,雖然有六成市民滿意柯文哲的表現,但從台北市民對生活品質的滿意度遠高於對市長表現的滿意度,而對市長滿意度又高出對市府團隊滿意度甚多看來,似乎可解釋為何市長選戰至今,政策始終未引起重視,反倒是柯黑與柯粉交鋒、藍綠白版塊移動,以及「學姐」議題成為關注焦點。
根據台北市政府研考會107年7月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六成受訪者滿意市長柯文哲的施政表現,二成八表示「不滿意」;四成六受訪者對市府各局處首長(市府團隊)施政感到「滿意」,二成五表示「不滿意」,另外二成九表示沒意見或不知道。
環保工作滿意度最高達80.2%「以鄰為壑」造就今日台北市優質
兩相比較,柯文哲個人的滿意度高出市府團隊一成四,這樣的結果是合理的。因為柯文哲鋒頭正健,個人知名度與受關注度遠高於局處首長,高知名度帶動高支持度,故其支持度高於局處長;而一般市民對局處長較不熟悉,以致沒意見或不知道者偏高;也因選舉關係與選民好惡分明,對柯文哲個人評價的極端值甚高,包括「非常滿意」、「非常不滿意」各有9.5%、9.2%,比局處首長高出一倍以上。
再就各種施政項目的滿意度來看,回答「不知道」最少的是生活品質、環保工作、治安狀況、交通狀況等四項,最高也只有3.1%,比較讓人意外的是竟有高達37.7%不知道台北市政府在中小學教育的施政表現。
表現最佳的項目是環保工作,滿意度高達80.2%,不過這項成績恐怕與歷屆市府團隊努力有關,包括最早成立環保局、垃圾不落地、重大固定污染源的大型工廠轉型或移至腹地較大的地區等,加上台北市民用電等可能產生的污染在外縣市、工廠在外縣市污染卻在台北繳稅等,「以鄰為壑」,都造就今日台北市優質的環境。
過往政治人物騙票導致「政策」在選舉中不受重視
值得注意的是,有高達七成四受訪者對台北市生活品質表示滿意,比柯文哲個人滿意度高出一成四,顯示二者互相脫勾,從這樣的民調數據,加上高比例的受訪者不知道市府團隊的整體工作表現,可看出台北市民對生活品質的高滿意度,未必是來自柯文哲及市府團隊的努力,而是來自於環境的優勢。台北市擁有最多的經費資源,以及充沛且高素質的公務人員,不管誰來當市長,市政都不可能太差,相較於其他縣市,其生活品質與行政效能都有先天上的優勢。
台北市得天獨厚的條件,讓多數市民沈浸在幸福的環境中,雖然每次選舉總有人呼喊牛肉在那裡,卻曲高和寡;加上過去政治人物騙票的後遺症,例如馬英九競選總統最重要的政見六三三跳票,卻毫無歉意,更讓政策不受重視。
選舉是現實的,當政策無法激起選民熱情,選戰就成了「顏色比政績重要、噱頭比政見迷人」,為了爭取泛藍選票,墨綠可染紅成為「兩岸一家親」的變色龍,將北農當作「選票提款機」;為了爭取年輕族群支持,市長化身網紅、直播主,參加電音趴、噱頭十足。選舉方式則是陸海空戰齊發,以維持選舉溫度。當「學姐」、「柯粉與柯黑爭鋒」議題持續發燒、選舉花招層出不窮,政見似乎只是聊備一格。
當年陳水扁擔任台北市長的施政滿意度高達七成六,競選連任卻只獲得四成六選票而失利,滿意他市長表現的選民,竟有高達四成未投票給他。雖然事隔20年,環境略有改變,但無可否認的,台北市的政治版塊及其可能產生的變化,對候選人而言無疑比政策還要重要。
(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蘇佳恬、鄭羽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