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政治
放.新聞
政治

從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請辭看台灣環評制度的扭曲、失控跟危機與轉機

2018.10.10
02:41am
/ 放言編輯部 資深編輯 陳依旻

環評法目的,是為了防止快速開發帶來的環境破壞,但從原本「評估」的機制,搖身成為「審查」的機關。不僅沒保護到環境,也未顧及經濟發展。

 

文/放言編輯部 陳依旻

 

環評制度在台灣長年來歷經各種政治上的衝擊跟角力,環評究竟是環境的維護,還是經濟的殺手已無法理性解答。環境當然要保護,可是台灣當前環評制度已經扭曲化,兼職的環評委員權力過大讓環境評估費時過久,導致爭議過度等問題成為開發台灣重大投資案的強烈阻力,造成投資者卻步、台灣經濟競爭力無法向前的局勢。中油選定觀塘工業區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終所引發連續爭議並未因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請辭化解,《今周刊》去年八月便已經為糾纏台灣許久的環評制度做深度報導,如今過了一年,試問環評問題改善了多少?

 



 

據《今周刊》去年發表【失控環評】的文章中指出,身為環評委員的廖惠珠受訪時揭露「對開發案最了解的主管機關,無權又無責,反而變成轉交環境說明影響書的郵差而已,把關的工作全都丟在環評委員身上。」據了解,21位環評委員全屬兼職。手上握有的權力與責任「比局長、署長、部長,甚至行政院長都還要大。」動輒要決定千億元投資案。她也說,否決權也是整個環評制度最大的問題「雖然否決案是小數目,卻會讓整個環評制度變形。」

 

《今周刊》也指出, 環評過程造成爭議的另一關鍵為「審查無限上綱,過程還拖很久」,強調環評法目的,是為了防止快速開發帶來的環境破壞,但從原本「評估」的機制,搖身成為「審查」的機關。不僅沒保護到環境,也未顧及經濟發展,不僅被環保人士指責是開發方的橡皮圖章、破壞環境的幫凶;大企業更批此制度為經濟絆腳石頻傳出走,連國際間環保模範「台積電都招架不住」。 


台灣中油公司自選定觀塘工業港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便因涉及大潭藻礁生態保育,遭到環團、保育界與學者強力反對以及環評委員退席事件,令整起始終爭議不斷。詹順貴昨(9)日上午於臉書貼出3千字,控「環評制度的社會信任基礎受到嚴重傷害」並宣佈請辭。雖然下午觀塘案於環保署審查會議中以7票贊成、2票無效票「成功翻案」。 但也遭外界質疑,觀塘環評會議未依既有程序,拒絕公民團體入場旁聽,顯然有會議瑕疵。

 

 

照片取自珍愛桃園藻礁臉書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