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情吃 / 食力專區
放.情吃

曾年產9.5萬噸佔全球4分之1產量、如今卻得靠進口!沒落的台灣養殖蝦產業該如何突破困境?

2022.06.26
10:00am
/ 食力

1987年台灣養殖蝦年產量曾以9.5萬噸佔全球4分之1產量,然而,現在每年竟然需要進口約3萬噸白蝦因應國內需求,曾經為養蝦王國的台灣是如何殞落的呢?原來這與一場蝦病有關。而為了重振台灣養蝦業,有哪些需要克服的問題呢?

 

採訪·撰文=謝承學

 



「1987年台灣養殖蝦年產量以9.5萬噸佔全球4分之1,雖然在蝦病毒影響下當今產量不如以往,但小小台灣當時就能在全球養蝦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千萬不要妄自菲薄。」有「草蝦之父」、「台灣水產養殖之父」之稱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廖一久一語道出台灣養殖蝦王國的興衰,但在台灣養殖蝦產業沒落後,他卻仍保持希望,期待產業有一天能再度復興。

 

大規模人工養蝦技術讓台灣成為養蝦王國,卻因白點病殞落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的統計,全球人工養殖的蝦數量在2007年後正式超過捕撈蝦類,成為年產值超過1千萬美元的龐大產業,然而,造就全球養蝦盛況的背後,其實是一群台灣養殖戶、科學家奠下的基礎,「台灣是全球現代化蝦類養殖的發源地。」廖一九説。

 

傳統的養殖模式是從海中捕撈幼苗再放入池塘中飼養,但以該方式產出的蝦品質非常不穩定,難以大量供應市場。對此,在1968年時,廖一久領先世界在人工的環境下,讓草蝦交配生產下一代,同時分析不同時期蝦苗的營養需求,讓台灣草蝦成為世界上第一種大規模人工養殖的蝦類,開啟現代化養蝦產業的序幕。

 

在同年,台灣第1家民間蝦苗繁殖場隨即成立,並持續增加,至1984年時全台已超過千家,全盛時期更高達2000家。廖一久指出,台灣養殖蝦年產量最高曾達到9.5萬噸,當時全球總產量大約40萬噸,「台灣可以說是名符其實的養蝦王國。」

 

然而,在1992年時台灣養殖蝦面臨「白點病」疫情,當時最主要飼養的草蝦大量死亡,導致養殖戶血本無歸,至此台灣養殖蝦產業一蹶不振,現在不僅草蝦幾乎無人飼養,目前主要飼養的白蝦年產量更只有約1萬~1.3萬公噸,相較過往總產量大減。

 

如今台灣年進口3萬噸白蝦,為何本地蝦產量無法提升?

 

「當今台灣主要養殖蝦種為白蝦和泰國蝦,斑節蝦和草蝦幾乎沒有生產。」國立台灣大學獸醫系副教授林翰佑說明,泰國蝦年產量約1萬公噸,與國內需求相當,產值約25億元,而白蝦年產量則是約1萬到1.3萬公噸,但國內年需求量卻高達5萬噸,究竟是什麼讓曾經的養蝦王國如今卻要大量進口來補足需求?

 

由於白蝦較草蝦較能抵抗白點病,白蝦產量逐漸超越草蝦,成為台灣主要的養殖蝦類。圖為來自台東的白蝦。(謝承學攝)

 

林翰佑指出,台灣蝦類養殖上的困境首先是多變的環境因素,他表示台灣四季氣候變化大,再加上極端氣候的影響,以及各地養殖條件包含水質、土壤的條件差異大,養殖方式不易標準化。接著是產業規模小,由於台灣地狹人稠,蝦類養殖戶平均養殖面積約1.34~2.32甲,多數為規模小的個體戶,導致不易導入新科技從根本解決問題。最後是疾病控制成效有限,林翰佑指出,由於蝦類的免疫反應較不發達,抗生素等用藥效果較差,再加上台灣養殖生產區缺乏規劃,進排水混雜,疾病不易控管,導致疾病控制失敗率很高。基於這些原因使得台灣蝦產量難以提升,甚至需要仰賴進口。

 

3大風險管理 讓養殖蝦產業提升

 

因此林翰佑從獸醫的角度給台灣養蝦業建議:

 

1、蝦體健康:從蝦苗選種開始,選擇無特定病原體(specific pathogen free,簡稱SPF)蝦苗,以及挑選優良的中間育成場。

 

2、環境維護:林翰佑表示,在選擇無特定病原體蝦苗後已經可以將蝦體帶原病毒的可能降至最低,再來就是環境維護的部分,要落實水質檢測維護和設施化養殖,降低環境變因。

 

3、病原:最後是病原偵測,林翰佑指出,與魚類和陸生動物相比,蝦類發生疾病後的死亡率極高,因此建議還是要進行疾病預防和管理,「預防重於治療」。

 

台灣養蝦業不是要以量取勝,而是以技術突破來發揮影響力

 

而專長為研究蝦病起因和蝦檢測試劑發展、有「養蝦之母」之稱的國立成功大學生物科技與產業科學系講座教授羅竹芳表示,草蝦王國的復興指的不是量的復興,而是在全球養蝦業透過技術突破、研究來發揮重大影響力。

 

「不是要再像以前那樣以量取勝,只要達到能供應國內需求約3萬噸即可。」看著開創的養蝦王國從巔峰到式微,廖一久卻依然抱持希望,他表示如果台灣草蝦能夠重振,一定可以讓台灣養蝦業更好。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蝦電共生」的關鍵一步!艾滴科技從自動化設備到水質監測一手包辦讓傳統養蝦數位化
泰國蝦產業一個月損失一億!餐廳關了海鮮賣不出去,冷凍宅配商機也難挽救
棄百萬年薪踏上養魚之路!竹科博士連唯証開發AI養殖技術只為留下台南漁村風景

 

 

本文經食力(foodNEXT)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最新新聞
食力
食事求實、與食俱進!最具產業權威的飲食傳媒。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