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湖是自學出身,對政治和社會改革有點理想,年輕時也參與過台灣文化協會的活動。他避走日美,是因為對政治失望,那是他那一輩人經歷政權輪替,來自二二八之後的恐怖氣氛,以及後來「正統國畫之爭」對那一代人過去所做一切的否定所致⋯⋯
有陣子朋友在迪化街的霞海城隍廟後面,開了一間名為「洛」的葡萄酒吧。台北賣單杯葡萄酒的店不多,我偶而一往,喝兩杯酒,一點輕食,無論相聚或獨酌,都會有愉快的一晚。
走進郭雪湖畫中的台北
「洛」位在迪化街街屋的第三進,緊鄰著後巷也開了門,酒客們通常都從後面進出。後來對面也陸續開過清酒吧、拉麵店,我偶而約會會約在那邊,不過很多年之後,我才知道原來「洛」的對面,竟然就是前輩畫家郭雪湖早年曾經居住的所在。
那位置標示在是郭雪湖畫給謝里法的一張小地圖上,大大的永樂市場旁邊的條小街,上面寫著「郭雪湖九歲住的地方」,看位置應該就是在「洛」的對面。旁邊還有標注謝里法家,其實就在郭雪湖故居對面,永樂市場的另一邊是郭雪湖學畫的「蔡雪溪畫館」,位置應該就是現在的永樂市場和對面旗魚米粉湯一帶。想想自己也幾度在那裡遊走,卻到現在才知道這些往事,還真是有眼不識泰山。
故居如今已經街道改正,有了不一樣的建築跟風貌。郭雪湖本人在戰後,也因為政治因素避走日美,最後定居在舊金山。也是因為如此,才需要謝里法大費周章,寫信詢問郭雪湖到底故居在哪,在那個郭雪湖也可能被視為禁忌的年代,也幸運得到老畫家本人願意回覆,那些書信往來,勾勒出一部一部日本時代的台灣美術史,成為後來《紫色大稻埕》和《變色的年代》的主體。去年謝里法在國美館個展「牛之變」,部分檔案文獻也跟著展出,看他和郭雪湖等人的通信,尤其讓人目不轉睛,算是重要的史料匯集。
郭雪湖的子弟多秀異,在台灣走向多元民主後,幾次大展都大放異彩,後被台灣人也漸漸知道了這位自學出身,成為「台展三少年」的出色藝術家。他的作品廣受歡迎,還由家屬找了備受尊重的藝術家黃心健一起做成VR,算是前輩畫家在當代最活躍的一位。
《郭雪湖望鄉VR》就是從畫市出發,戴上眼鏡,走出畫室,很快就會來到舊稱南街的迪化街上。迪化街是台北的年貨大街,我小時候過年也經常跟著媽媽去採買,南北藥材鮑魚干貝烏魚子,小孩喜歡的是試吃的酸甘甜和各式糖果餅乾。老闆總是很豪爽,看到小孩就拿一把出任君挑選,有一年吃到綠色的葡萄乾,說是新疆來的,味道偏酸甜,和超市買的美國葡萄乾完全不同口味,很是珍奇。
郭雪湖筆下的南街也是如此熱鬧,VR中的你搭上三輪車,走進不同的店家,看見當時台北最熱鬧的街上生猛有力的景象,或者買花、也許買茶,到處人山人海,招牌又大又亮,比較特別的是因為長卷軸,郭雪湖為求畫面效果,將迪化街建築的樓層加高了一層,街邊看來熱鬧又氣派。這樣的作品不只大人好玩,孩子帶上後也會覺得新奇,只是小孩個子比較小,畫面中走動的人顯得更高、樓層顯得更氣派,身在其中往上看的視角,和大人肩並肩的眼光有很大的不同。
《南街殷賑》是第四屆台展的入選作品,大約創作於1930年,當時郭雪湖已經名氣不小。這幅卷軸的原件收藏在台北市立美術館,授權複製品很多,也很商品化,迪化街附近的文青店常在賣,印象中也經常作為總統府或外交部的國賓禮物。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曾經送給已經卸任,任內相當友台的聯邦參議員賈德納(Cory Gardner)。那次賈德納來訪,台美關係正在變好的當頭上,幕僚們想破頭,想要找出一個不那麼制式的行動方案,希望能讓賈德納對台灣的印象不只是各種官廳到飯店,有人靈機一動,說可以去大稻埕一訪。
迪化街人很多,即使場勘多次,幕僚們還是不敢大意。先安排總統和賈德納一行到茶館「南街得意」喝茶閒談。「南街得意」是「洛」酒館那棟街屋的第一進二樓,後面其實就是郭雪湖的故居。茶敘後從一樓藝品店出發,經過城隍廟、永樂市場,走進「1920書店」後離開,中間還踅進了一家總統相熟的中藥店。
那天應該是週末,大稻埕人山人海,總統跟賈德納都大受歡迎。猶記在街邊,總統介紹來賓為美國參議員,圍觀者尖叫四起,賈德納參議員開了玩笑,說自己彷彿在選美國總統。當次的禮物就是《南街殷賑》複製畫,畫面金光閃閃,賈德納應該對這條親身走過的熱鬧大街印象深刻。幾年後我們有機會回訪賈德納的選區科羅拉多,該州幅員廣大、四處不見人影,看見的馬比人還要多,也難怪參議員對南街殷賑的熱情奔放印象深刻。
郭雪湖的足跡當然不只是南街,他的時代裡,大稻埕碼頭已經不能停泊大船,從中國來的戎克船多停在深水處,貨物再由小船接駁上岸。大稻埕是首屈一指的熱鬧所在,郭雪湖從小在岸邊晃蕩,應該也對那熱絡的貨運場景印象深刻。也是因為如此,戎克船一直是郭雪湖創作中常見的風景,現在最有名的一張戎克船作品,是畫家在1992年在美國所繪,畫中自是對故鄉的無限回憶。現在如果走到大稻埕碼頭,會看見一艘裝飾用的戎克船擺放岸邊,附近酒吧夜無眠,撫今追昔的人倒是不多。
畫家回憶的內心風景還有很多,《昔日西門城》也是經典。那是以台北的西門為題,有鐵道穿越,兩邊有陋屋的熱鬧風景。其實郭雪湖出生在1908年,他出生時西門早已拆除,只留了鐵道,街道的風景應該早已不同。那為什麼畫家還會思古幽情,看待他不曾見過的風景?人的回憶偶有想像,晚年的畫家已經離鄉六千四百五十哩,時空已變,追想幼年,總會有一些夢中的心內風景想要描繪吧?
台灣走向多元民主出色藝術家
郭雪湖是自學出身,對政治和社會改革有點理想,年輕時也參與過台灣文化協會的活動。他避走日美,是因為對政治失望,那是他那一輩人經歷政權輪替,來自二二八之後的恐怖氣氛,以及後來「正統國畫之爭」對那一代人過去所做一切的否定所致。
郭雪湖後來先避走日本,他的大兒子郭松棻則在美國讀書,也是台灣現代主義流派的重要作家。郭松棻旅美時正值「保釣運動」,他和妻子李渝,老友劉大任也藉著在美國的機會,一訪心目中理想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結果不但登上國民黨的黑名單,也在訪中過程裡對新中國大失所望,成了認同上無依的一代人。
劉大任後來在《浮游群落》對當時的心情有很多書寫,新中國不盡理想,政治尤其讓人失望透頂,社會主義沒有帶來幸福,反而帶來極權,而其後的改革開放又變得那麼向資本主義靠攏,讓這批左派青年的思想實踐飽受衝擊。郭松棻自己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在寫作,直到1980年代才重拾健筆。
郭松棻被國民黨列入黑名單不能回台灣,郭雪湖也差不多在此時來到美國,和兒子、媳婦聚首,後來就一直定居在舊金山。他持續畫畫,也有寫生,也有像剛剛說的那樣,記錄下回憶中的內心風景。移居海外後,國內也很少談起郭雪湖,而他的兒子郭松棻很早就過世,太太李渝不久後也離開,郭雪湖這家人的故事很快就消失在台灣人的記憶當中。也幸運因為近幾年台灣美術的再發現,郭雪湖的繪畫成就才再度被注意,而郭松棻的創作,也開始重新回到大眾的視角。
在台北機場捷運的A1站,接駁出入口的牆面上,找來擅長以文字表達觀念的藝術家瑟夫.科蘇思(Joseph Kosuth)創作,他選了郭松棻的小說《奔跑的母親》其中,一小段和火車有關的文字,作為機場捷運的裝置藝術作品。柯蘇思選文通常不太在意文字內容,比較接近一種意境,奔跑、起飛、火車,也符合當時正要開通的機捷印象。不過既然正巧選到過去被視為禁忌、無家可歸的郭松棻,隨著機捷終於通車,也代表了一個屬於台灣多元民主、自由開放的新時代來臨。
(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臉書;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林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