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直評 / 言所欲言
放.直評

民進黨應構建「中華民國台灣」的認同理論!

2018.11.26
14:56pm
/ 汪浩

民進黨應該堅持親美外交路線,站在自由民主陣營一邊,不能奉行「中立主義」,當騎牆派。親美外交路線與追求台中長遠的睦鄰關係是不矛盾的,堅實的台美關係才是台灣安全的保障,也是改善兩岸關係的必要條件。

 

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大敗。除了蔡英文總統辭去民進黨主席一職,行政院長賴清德及總統府秘書長陳菊也分別請辭。為敗選負責是責任政治的基本原則,民進黨對人事的調整是必要的;對於民意的展現,民進黨也需要在政策和政策執行方面深入檢討。但是,當務之急,民進黨更需要的是經過全黨深入討論,重新構建「中華民國台灣」認同的基本理論,並且不遺餘力地向2300萬台灣人民解釋、宣傳,使之成為深入人心的全民共識。

 



民進黨從追求「公投建國」到「公投保國」 沒有與時俱進的「中華民國台灣」論述

 

劉仲敬寫於2015年4月的「台灣之命運」,曾警告剛贏得2014年九合一選舉的民進黨,如果「在自我定位上達不成共識,試圖用曖昧的語言遊戲敷衍人民,失去了引導第三勢力和民間團體的道德威望,導致台灣政治生態香港化。」他強調,「台灣的政黨政治仍然屬於塑造共同體的生死鬥爭,不是共同體內部的俱樂部鬥爭。在成熟共同體的共識政治中,根本問題是政策。在塑造共同體的鬥爭時期,根本問題是認同。大黨的義務就是將路線和方向放在具體利益之上,否則很快就會喪失引導國民的資格,淪為仰人鼻息的分贓小團體」。可惜的是,台灣政黨輪替近二十年來,民進黨一直沒能提出一套與時俱進,可以贏得絕大多數人民認同的「中華民國台灣」的定位理念和論述。

 

民進黨於1991年10月第五屆全代會上通過的「台獨黨綱」,揭示該黨追求通過公民投票,讓台灣成為正常國家的理念,這一理念曾經深入人心。民進黨當時主張:「台灣主權獨立、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且台灣主權不及於中國大陸,既是歷史事實,又是現實狀態,同時也是國際社會之共識。台灣本應就此主權獨立之事實制憲建國」。尤其是,「台獨黨綱」提出「以台灣社會共同體為基礎.....基於國民主權原理,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及制定新憲法的主張,應交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選擇決定。」

 

民進黨的「台獨黨綱」在該黨更多地參選各地公職、參與國家事務之後,至1990年代末,已與環境不能相適應,特別是1999年民進黨將提名中華民國總統參選人。為使各界及美國,中國不致以為該黨將強行推動台灣獨立,民進黨於1999年5月第八次全代會中,做成「台灣前途決議文」。該文對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的正當性做了有條件的承認,提出「台灣,固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都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這一決議文實質上放棄了「台獨黨綱」原有的以公投制憲建立新國家的主張,而改為獨立現狀的更動,必須經公投決定。從此,民進黨已不再追求「公投建國」,而改為「公投保國」,保的是「中華民國台灣的獨立現狀」。

 

2007年9月30日,民進黨第十二屆全代會進一步提出「正常國家決議文」,主張「積極推動正名、制憲、加入聯合國、落實轉型正義與建立台灣主體性等作為,以實現台灣為正常國家」。這一「正名制憲」的主張在「公投建國」與「公投保國」之間搖擺不定。2014年7月,在民進黨第16屆全代會上,黨主席蔡英文將凍結「台獨黨綱」的提案送中執會討論,至今不了了之。

 

「維持現狀」僅是權宜之計 「睦鄰友好」才是台灣人民和民進黨的願景

 

過去幾年來,蔡英文一直企圖以「維持現狀」來應對國民黨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或柯文哲的「兩岸一家親」,但這種「試圖用曖昧的語言遊戲敷衍人民」的做法無法塑造台灣共同體的全民共識,喪失引導人民的話語權。蔡英文的行事風格委屈求全,要把衝擊降到最低,可是,如此重大議題拖這麼多年不處理,不決策,同時失去同盟者和支持者。 用劉仲敬的話就是「失敗的國民黨人揚言,民進黨一旦上台,就會像他們一樣曖昧。如果民進黨應驗了他們的預言,使選民覺得他們只是一個褪色版的國民黨,就會發生對民進黨和台灣都是最危險的前景」,即失去了引導第三勢力和民間團體的道德威望。

 

所以,無論是檢討九合一選舉的失敗,還是部署2020年大選,甚至爭取長期執政,民進黨都必須立即提出一套與時俱進的「中華民國台灣」認同理論。那麽,這一認同理論有哪些要素呢?

 

首先,民進黨應該主張「中華民國台灣」自1950年意外生存以來,一直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從來也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民進黨要領導2300萬人民保衛台灣的主權獨立和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民進黨應該公開宣稱不再追求通過公投制憲來建立新國家,而是追求以修憲修法和外交來實現國家正常化,贏得與所有聯合國會員國平等的國際地位。

 

1991年的「台獨黨綱」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任務,中華民國台灣化在憲政體制上已大體完成,國歌,國旗甚至國名都可以依修憲程序去逐漸處理。民進黨作為一個和平演變的推動者和執政黨,應該推動「中華民國台灣」的國族認同,而不鼓吹反殖去中國化,不鼓吹台灣共和國要從中華民國獨立出來的說法。這種說法人為地切割台灣近70年來的歷史,人為地制造台灣內部2300萬人民的國族認同衝突,既不可能成為全民共識,也不可能得到國際認同。這次「東奧正名」公投的失敗,說明多數台灣人在國際壓力下,不願冒可能影響運動員參賽權益的風險。陳水扁時期的入聯公投失敗也是類似情況。當前,在國際現實情況下,要多數台灣人冒著戰爭風險和內部撕裂的危機,來贊同「獨立公投」是不可能的,也無法解決國族認同的困難。

 

其次,民進黨應該明確主張「中華民國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追求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的睦鄰友好關係。

 

堅實台美關係有助於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談判的力量和信心

 

民進黨要學習「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推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睦鄰友好,成就兩岸永久和平。「維持現狀」只能是權宜之計,「睦鄰友好」才是台灣人民和民進黨的願景。「有夢最美,希望相隨」,民進黨既要向人民解釋現行政策,又要能提出兩岸關係的奮鬥目標。

 

最後,民進黨應該堅持親美外交路線,而且要將此作為基本國策向台灣人民反覆解釋和宣傳。

 

中華民國外交的核心目標是維護台灣安全,1985年10月,蔣經國接見美國訪客時強調「我們有兩個基本立場,對外來說我們永遠與美國站在一起,對內我們堅持貫徹民主憲政,這兩個基本原則,我們決不改變。」蔣經國設定的這個基本國策今天對台灣仍然適用。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政治競爭正在發展成為「新冷戰」,對此,民進黨應該堅持親美外交路線,站在自由民主陣營一邊,不能奉行「中立主義」,當騎牆派。親美外交路線與追求台中長遠的睦鄰關係是不矛盾的,堅實的台美關係才是台灣安全的保障,也是改善兩岸關係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份條件。有了堅實的台美關係,台灣才有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談判的力量和信心。

 

「中華民國台灣」是在冷戰的大背景下,經由幾代領導人和台灣人民,與中美角力和妥協而形塑的。蔣介石晚年以來,台灣七位總統的國家定位和國家戰略並無很大的差異,就是「獨立自保」,在堅持台灣事實獨立基礎上,推進中華民國台灣化和國家正常化。民進黨在批評「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或「兩岸一家親」的同時,必須盡快提出新的「中華民國台灣」認同理論和兩岸政策論述,並將其廣為宣傳,力求家喻戶曉,成為國人普遍接受的共識。

 

 

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鄭羽彤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
汪浩
自由撰稿人,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著作《意外的國父》、《冷戰中的兩面派》。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