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高論 / 桑梓散步
放.高論
桑梓散步

【桑梓散步】秀吉與家康的京都風景

2024.06.27
15:00pm
/ 李拓梓

京都本是政治之都,幾經戰火,最近且嚴重的一次是「應仁、文明之亂」,東西兩軍各霸一方,將京都幾乎毀滅⋯⋯

 

雖說是千年古都,但現存的京都古老建築,大多是從桃山到江戶時代新修的建物,再早先的建築或物件偶有之,不過多半零星。比如頗有名氣的「三十三間堂」,雖說是平清盛時代興建,但幾經燒失,現存的建物也是江戶之後修築,倒是裡面為數眾多的的千手觀音佛像多是鎌倉時代作品,所謂千年歷史,便是在這樣的碎裂縫隙中拼湊而成。



探究京都文明

 

京都本是政治之都,幾經戰火,最近且嚴重的一次是「應仁、文明之亂」,東西兩軍各霸一方,將京都幾乎毀滅。亂世結束後京都治安惡化,當時貴族在日記中記載「每夜一片狼籍、不堪忍受,或有盜賊,或有放火,或有擲石塊,不可計數」。為了晚上睡得安穩,町人們自組「構」,把居地周圍用土牆圍起,出入口建造木門、釘貫(門鎖),有些還有瞭望的塔樓或護渠,把京都變成要塞之都。戰國時期所繪,以室町生活為題的國寶上杉本《洛中洛外圖屏風》就有土壘、箭眼、釘貫等當時町民自我防禦的描繪。


就算到了戰國時期,軍人也是一言不合就衝突,火一點建築就被吞噬也是常態。織田信長在本能寺被起兵造反的手下明智光秀所害就是最有名的案例,顯見戰時木造建築要保存確實不容易。

 

可等到豐臣秀吉統一了天下,時代承平,好大喜功的他開始整理京都,一方面推動了市街改正,將原來正方形、而且過大的條坊中間開一條路,改成長方形。原來在中間被荒廢的土地,因為市街改正而得到被充分利用的機會,商業更興旺了,京都的人口也從應仁之亂後最慘的兩三萬人開始逐漸增加,成長為大都市。秀吉的兒子秀賴執政時,雖然基地在大阪,但為了替父親祈冥福,花了大筆金錢在修繕佛寺,現在大家所見的重要文化財、國寶,都是當時所整建,桃山一直到江戶這段期間的佛寺修繕,可以說是今日京都風景最重要的基礎。

 

某日早晨從京都車站出發往京都國立博物館一遊,看看地圖覺得不遠,乾脆步行前往。途經三十三間堂過門不入,忽然想起若今日京都的主要風景都是桃山、江戶時代遺產,今日不妨來個秀吉與家康的京都之旅。三十三間堂旁有一「養源院」,山門不大,有一坂道向上,兩側的楓樹正值新綠,氣味與風景皆宜人,信步往上爬。

 

這座寺廟是秀吉的側室淀殿之父淺井長政的菩提寺,淺井長政有幸娶了被稱作「戰國第一美女」的信長之妹阿市,後來卻與信長鬧翻,幾經交戰最後自戕,不過太太與三個女兒都被送回織田家照顧而無恙,承平之後才由大女兒淀君建立此寺,作為已故父親的菩提寺。「養源院」1594年一度燒毀,後來又在1619年由淀君的小妹,也是將軍秀忠的夫人阿江重建,淺井長政冥福不淺,三個女兒都有一番出頭,大河劇《戰國三公主》便是以小妹阿江的角度,描述這段戰爭中女人如何活下來的故事。

 

「君臣豐樂」與「國家安康」

 

權勢之人加持下的「養源院」有兩項特色:其一正如他的別稱「宗達寺」,寺廟內的障壁畫,皆由當時的大家俵屋宗達所繪,無論是白象、松圖,都是桃山到江戶過渡時代最典型的繪畫風格。不過因為宗達其實沒有看過大象,所以畫出來的白象看起來怪怪的,那時代的人見識有限,非寫生的動物畫確實常得靠奇幻想像,也是有很多老虎以貓為模型,畫出來不兇猛卻顯可愛的有趣作品。


「養源院」的第二個特色是「血天井」。寺廟的天花板由拆除的伏見城地板所構築。家康和支持秀賴的石田三成在「關原之戰」爭霸前,派了忠心耿耿的家臣鳥居元忠守伏見城,兩人都知道守城的任務不是為了守住,而是為了拖延三成的西軍東進的時間,為家康爭取更好的戰鬥準備。鳥居元忠不負期待,死守伏見,讓三成軍花了兩週的時間才攻克,最終鳥居元忠與守城將士皆死。後來家康在關原之戰中獲勝,為了悼念鳥居等一干死士的忠心,特命將伏見城染血的地板分配到京都的數家寺院,「養源院」也是分得建材,築成「血天井」的其中一間寺廟。

 

離開「養源院」後往清水五條的方向前進,會途經豐國神社與方廣寺,這一路人並不多,散步起來特別舒服。豐國神社的唐門也是伏見城遺構,還有另外一座伏見城唐門遺構在「西本願寺」,唐門可以看見桃山時代因為秀吉偏好,流行一時的顏色金碧輝煌、雕工精巧細緻風格。豐國神社旁是引發豐臣家和德川家最終一戰「大阪之陣」的「方廣寺銘鐘」所在。

 

關原之戰後不久,德川家康勢力日大,自認天下被奪的淀殿和秀賴母子恨得牙癢癢,卻又力不如人,無可奈何。為替秀吉祈冥福保佑早日贏回天下,淀殿與秀賴母子在京內大興土木,砸大錢整建多所寺廟。秀吉時代方廣寺就有號稱當時規模最大的大佛殿,內有大佛一尊,此時則新修大鐘一座,期待開光大吉,只是鐘銘上刻有「君臣豐樂」、「國家安康」幾字,被家康一方認為無論是倒唸的「樂豐臣君」或者下聯「國家安康」把「家」、「康」兩字拆開,都是有失分寸的僭越之言,兩家一言不合,最後起了衝突。事實上秀吉死後兩家衝突日多,一戰勢不可免,方廣寺銘鐘事件應該算是秀賴挑釁、家康找碴,雙方其實都在求戰。

 

「大阪之陣」分為冬夏兩次,豐臣家儘管招兵買馬,卻只找到一些不得志、或者對家康不滿的浪人,軍隊無論紀律、規模都不比徵召各家諸侯正規軍集結的德川家。不過西軍的浪人們也創造不少可歌可泣故事,像是有名的「真田丸」讓德川軍久攻不下,在《大阪冬之陣圖》當中,真田軍穿上繡有六文錢家紋紅盔甲,英勇善戰把東軍打的潰不成軍,也有不少英雄紀錄。可惜時不我予,戰爭終究不是靠單一勇將就能獲勝,最後豐臣家敗下陣來,秀賴、淀殿皆死,家康終於統一天下,開啟了長治久安、不再有戰爭的江戶時代。

 

今日方廣寺大佛已因地震、火災等因素消失,建築規模也變得極小,僅存一座小殿,很難想像當年號稱日本第一大大佛殿的風采。當年引發兩家爭端的大鐘倒是仍在,「君臣豐樂」與「國家安康」也都被特別標出,肉眼可見,不勝唏噓,偶而會有誤闖的觀光客,或者像我這樣的歷史迷特別跑來憑弔,也為寂寥的風景帶來一點小小人氣,也見證這座千年古都得完整風貌,其實是從秀吉的桃山時代開始。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林巧雯

 

最新新聞
李拓梓
資深政治幕僚,業餘專欄作家,目前努力耕耘藝術文化領域。喜歡歷史,也喜歡旅行與讀書,相信歷史可以告訴人們過去的事,也能夠指引人們知道現在所在的位置。著有「改變時代的日本人」、「改變日本歷史的總理大臣」。
作者文章列表
李拓梓
資深政治幕僚,業餘專欄作家,目前努力耕耘藝術文化領域。喜歡歷史,也喜歡旅行與讀書,相信歷史可以告訴人們過去的事,也能夠指引人們知道現在所在的位置。著有「改變時代的日本人」、「改變日本歷史的總理大臣」。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