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高論 / 豁然開朗
放.高論
豁然開朗

【豁然開朗】沒準備的黃國昌,還在「補考」的反質詢

2024.07.12
15:24pm
/ 溫朗東

讓人匪夷所思的是,這次修法黃國昌關心已久,著力甚深,十年磨一劍,理應對修法爭議滾瓜爛熟,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近日的憲法法庭罕見地受到社會高度關注,義正詞嚴的「法律戰神」黃國昌在大法官面前醜態百出,顯然藍白國會擴權法案在法理上漏洞百出,而黃國昌的學者善辯假象也被無情揭破。自此,我們可以確定,國昌並不懂辯論,只是表情比較猙獰,講話比較大聲。



讓人匪夷所思的是,這次修法黃國昌關心已久,著力甚深,十年磨一劍,理應對修法爭議滾瓜爛熟,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哪知道大法官尤伯祥不過是問了「反質詢的定義」,黃國昌支吾其詞,東拉西扯,就是無法回答。連「反質詢」是甚麼都搞不懂,哪來的法律明確性?沒有明確性,又如何據此裁罰官員二十萬元?

 

「反質詢」並非法律名詞,而是辯論競賽的慣用術語,對過往經常參與辯論競賽的我來說並不陌生。「反質詢」是「以問題的形式,惡意干擾質詢者的技術手段」,辯論競賽中禁止反質詢,是基於競賽過程的公平性,以及促進議題討論的有效性。

 

舉例來說,正方要新建核能電廠,想要針對火力發電的空氣汙染議題質詢反方,反方不想回答問題,不斷反問對方如何解決核廢料,這便可能構成「反質詢」。雙方都有自己的質詢時間,一方質詢,另一方答辯,反方如果想討論核廢料問題,可以在自己的質詢時間進行,而不應該在正方的質詢時間以此干擾。一樣的道理,在反方的質詢時間,正方被問到核電廠的耐震問題時,也不應該用反質詢牽扯到空污。

 

用更生活化的例子來說,A問B:「吃飯了嗎?」,B回說:「問我這個幹嘛?」「那你又吃飽了嗎?」「先別說這個,你昨天去哪了?」這都是反質詢。但反質詢也有灰色地帶,例如B說:「吃麵算是吃飯嗎?」這可能是釐清A的問題,也可能是故意找碴,要看整段對話的語境來看。如果B對A的每個問題都雞蛋裡挑骨頭,詢問細緻定義,那也可能構成反質詢。

 

黃國昌自己也沒搞懂

 

也就是說,「黃國昌答辯書的第10頁」說的「質詢有明確性,反質詢也有明確性」,光是這樣寫,就表示黃國昌根本不懂甚麼是反質詢。如前所述,反質詢是對質詢的惡意干擾,質詢是明確的,不代表反質詢也是明確的。舉例而言,何謂在道路上駕駛,有明確的定義,但是何謂干擾駕駛,則沒有那麼明確。

 

了解到這裡之後,大家可以試著回答黃國昌答不出來的問題。大法官尤伯祥問:「我國並非內閣制,立委不可能是『政策的制定者或執行者』,所以立委沒有什麼政策是需要去辯護的,目前憲法、立院職權行使法與議事規則,並無行政官員質詢立委的環節,那在這種情況下『反質詢如何可能發生』?」

 

答案沒那麼難。反質詢既然是惡意干擾質詢的手段,反質詢並不是另一種、反向的質詢(就像干擾道路駕駛,本身並不是要反向駕駛。),反質詢本來就不是為了辯護另一種政策。立委不需要辯護或制定政策,官員也可能用反質詢來干擾立委的質詢。

 

辯論競賽禁止反質詢的原因,是賽制想要做「一方只能問,一方只能答」的設計,讓攻擊方與防守方的權責區分明確(攻守也會在下個環節交換)。有些辯論競賽也會有稱為「自由辯論」的環節,這時就沒有反質詢的限制,要「問對方問題」,或是要「回答對方」都可以。

 


是不是反質詢,不應該由立委判定

 

至此,我們可以理解反質詢的核心概念,是避免官員惡意干擾立委的質詢權,一般來說,要惡意干擾質詢,有幾種常見手段:

 

一、故意沉默不答。例如傅崑萁當花蓮縣長的時候,面對花蓮縣議員質詢時的表現。
二、故意講一堆廢話。例如黃國昌面對大法官詢問時的表現。
三、假裝聽不懂問題,藉此拖延時間。
四、說謊,也就是虛偽陳述。
五、反質詢。

 

反質詢如何判定?交給誰判定?也是一大問題。官員詢問立委,未必是想要惡意干擾,也可能是想要搞懂立委的意思,例如立委劈哩啪啦講一大串,不知道問題是哪一個;又例如說立委咬字不清,官員聽不清楚;或是立委語意不清,讓人難以理解......官員反問立委,未必是惡意,有時也只是想要搞懂問題。

 

國會擴權法案判定反質詢及裁罰官員的標準是「由主席或質詢委員提議,出席委員五人以上連署或附議,經院會決議,處被質詢人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鍰。」所謂院會決議,就是立院多數,也就是藍白決定。

 

在辯論競賽中,是否反質詢,並非由質詢方決定,而是由第三方裁判決定。

 

國會擴權法案卻是「球員兼裁判」,傅崑萁、韓國瑜、黃國昌主導的國會,可以恣意判定何謂反質詢,並以此裁罰官員。藍白立委問題太爛,惱羞成怒,將可藉此制度修理官員,設計的弊端已經顯而易見。

 

 

圖片來源:三立新聞;示意圖來源:放言視覺設計部  傅建文

 

最新新聞
溫朗東
曾任《udn鳴人堂》專欄作者、《udn相對論》執行編輯、自由台灣黨政策部主任。現為自由評論工作者,臉書發表時事評論常於各新媒體平台轉載引用。關心公共論辯、民主發展與弱勢權益。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