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高論 / 騰焰飛芒
放.高論
騰焰飛芒

【騰焰飛芒】翁曉玲虛幻的「中國人的驕傲」

2024.08.08
18:08pm
/ 孫瑋芒

以翁曉玲的中國人認同、學院派的閉塞,要選上區域立委難度很高⋯

 


8月7日到8月8日,我國防部又偵獲27架共機擾台。萬一雙方在某日擦槍走火,國民黨立委翁曉玲能否再說「不管誰贏,都是兩岸中國人的驕傲」?

 



翁曉玲拋「中國人驕傲」引眾怒

 

台灣「麟洋配」在奧運奪金,翁曉玲日前在微信朋友圈發文:「狂賀中華隊王齊麟、李洋雙打奧運二度奪金!中國人的驕傲!」民眾眼見台灣在奧運飽受中國霸凌,已經夠火大了,翁曉玲火上加油,難怪引發眾怒。

 

奧運賽事帶有虛擬戰爭的意味,代表隊國與國之間的敵意做無害的發洩,各國觀眾帶著愛國主義情緒觀賽,為自己的國家加油。翁曉玲「中國人的驕傲」之說,混淆了國家認同。

 

「麟洋配」在冠軍賽打敗的是中國組合王昶、梁偉鏗,全台灣為之狂歡。翁曉玲在微信朋友圈「狂賀」,她的中國朋友滑到這則微信,想必覺得很窩囊。由此可見翁曉玲的莽撞。想像中國隊打敗台灣隊奪金,對岸友人發來微信狂賀中國隊!

 

翁曉玲表現強烈的中國人認同,她的清大辦公室門上被貼「中國客座教授」「中國人教授」字樣,她卻無法「以身為中國人為榮」,反而批評清大學生「心胸狹隘」。

 

8月8日父親節這天,翁曉玲上王淺秋主持的廣播節目《千秋萬事》,聲稱她說的中國人,是華人的概念。那麼,她為什麼不狂賀「華人的驕傲」?從事學術研究的人,不是講究用詞精確嗎?

 

翁曉玲自述出身鳳山眷村,是「很典型的軍人子弟」。談到她對中國人認同的堅持,她宣稱「軍人子弟大概都會跟我有同樣的堅持」。

 

我也是軍人子弟,在眷村成長。我堅持台灣人不是中國人。今天的「中國人」一詞,就是中共在不斷強調,用作併吞台灣的藉口。

 

每當看到出身背景相同的人是個親共挺藍的「9.2」,我不覺得我變了。中共政權獨裁專制的本質也沒有變。是這些軍人子弟忘了本。

 

我的父母1949年從中國大陸隨軍逃難來台,親身經歷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造成的禍害,對我傳遞了強烈的「仇匪恨匪意識」。小時候,眷村長輩駡人最重的話是:「共產黨!」

 

在我的成長階段,國民黨宣揚的中國人認同,是對大陸時期中華民國和「文化中國」的認同,並不是對共產中國的認同。蔣中正至今未被台灣人全面否定,正是因為他對反共保台的貢獻,包括鞏固台灣人的「心防」。

 

翁曉玲每出一次包,拆穿了國民黨愛台灣的偽裝!

 

從2005年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訪中舉行「連胡會」起,國民黨權貴親共完全檯面化。我認為了這是為了彌補失去中央執政權的失落感,以及出於愛人民幣。包括部分軍人在內,國民黨支持者立場被黨內權貴帶向親共,心防瓦解,敵我不分。

 

翁曉玲擁有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學位,竟然也如此親共,我不禁慨嘆:再多教育、再多西方經驗,也無法改變一個缺乏懷疑精神、怯於反抗權威的人。

 

我念大學時,黨外運動興起,同學之間傳閱國民黨的禁書,並向黨外人士捐款、投票。翁曉玲的精神世界比較閉塞,未能被台灣民主化浪潮影響,建立本土認同。她至今仍然有相當程度的閉塞,從她在8日《千秋萬事》的談話可見。

 

談到聯電創辦人曹興誠,翁曉玲的認知落後兩年。她說:「曹興誠沒有任何理由來對我們這邊指指點點」,「他不是早就移民到新加坡了嗎?他人又不在這裡,財產也不在這裡,真正台灣發生什麼事情他會回來嗎?」

 

曹興誠早在2022年宣布放棄新加坡國籍,入籍中華民國。BBC中文網2022年10月的報導稱他為「台北億萬富翁曹興誠」。曹興誠人在台灣,經常出席公開活動,不久前才在621青鳥活動上台宣講。

 

翁曉玲的閉塞,也反映在她的質詢內容。

 

她曾經秀出中國秋海棠地圖,質詢國防部長顧立雄「是否承認這是中華民國的地圖及領土」,無視地圖中的「外蒙古」在她出生前已是聯合國會員國。

 

她批評民進黨政府歧視中國學生,不讓他們領獎學金及打工。行政院長卓榮泰無奈回應:「(中國學生)最近才納了健保。」

 

7月7日,翁曉玲在臉書批評政府沒有如同藍營群組那樣「紀念七七抗戰勝利」。我國的抗戰勝利紀念日及軍人節是9月3日。中國政府在7月7日紀念的是「全民族抗戰爆發」,不是抗戰勝利。

 

翁曉玲通識如此不足,還擔任清大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真是誤人子弟。

 

以翁曉玲的中國人認同、學院派的閉塞,要選上區域立委難度很高,經由國民黨推薦,她才當上不分區立委。這種不分區立委雖然和民意脫節,卻讓民眾看清了國民黨的黨意:愛中共。翁曉玲每出一次包,就拆穿了國民黨愛台灣的偽裝。

 

 

(圖片來源:翁曉玲臉書;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林巧雯)

 

最新新聞
孫瑋芒
自由作家、攝影人,出版有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集、散文集。曾擔任美國《讀者文摘》特約作家、報社編務主管。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