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高論 / 瑞不可擋
放.高論
瑞不可擋

【瑞不可擋】國民黨的銘謝惠顧

2024.10.14
15:46pm
/ 王瑞德

事實上這一次想罷免基隆市長謝國樑,原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全國矚目的罷免基隆市長謝國樑投票,在外界普遍不看好情況下,最後以同意票69934票、不同意票86014僅差16080票落敗,總投票率高達50.44%,僅次於罷免陳柏惟的51.72%,問題是此役形同小蝦米對上大鯨魚之戰,一個小小的民間團體,竟然能夠和整個基隆市行政資源、謝姓家族龐大組織,和傾其所有全國動員的中國國民黨對打,最後還有民眾黨自甘居於小藍側翼協助,形同拳擊場上重量級拳手對上輕量級,還找來二個幫手圍毆,最後竟然才贏一點點,罷樑團體雖敗猶榮,謝國樑的2026連任之路將因此充滿荊棘!因為比起二年前謝國樑當選市長的得票數,整整少了一萬票!就算比起九個月前的立法委員林沛祥得票數也少了五千票!

 



給小愛爸爸的警鐘

 

而明年即將展開的台中、桃園、新北國民黨立法委員大罷免時代,將面臨藍白聯手在立法院修改選罷法,將原本罷免下限三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即將修改為必須超過當選票數,且加強連署時必須交付身分證影印本,全面限制罷免成功的可能性,進而干擾全國大罷免的進行。

 

由於罷樑團體原本就由一批包括挺柯的年輕小草所組成,民進黨刻意保持距離,避免製造藍綠對決局面。雖然中途數名民進黨基隆市議員被動協助,借服務處、上節目聲援,但是始終居於幕後,後來雖然黨中央定調不反對、不介入,卻因態度曖昧,綠營政治頭人、派系領袖無人出面力挺,相較於國民黨從中央到各縣市首長,立法委員到各地議員,動員全國力量掃街、站路口、菜市場拜票、大型活動造勢、廣告看板,面對傳統且全國性的資源力挺,罷樑團體完全無力與之抗衡。

 

民進黨舉棋不定有原因

 

民進黨此役刻意保持距離的原因,更在於目前基隆後繼無人,在林右昌已卸任、蔡適應市長敗選後不願連任立委,綠營在原本就藍大於綠的基隆完全居於劣勢。問題是就像當年罷免陳柏惟一樣,就因為刻意和台灣基進保持距離,並且採取冷戰,結果只差五千票就可以免於被罷免。如今基隆罷免案也是如此,如果民進黨積極介入,罷免結果恐怕會嚇死國民黨!但是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民進黨如果也比照國民黨全黨動員,也是可能適得其反,激化出藍營支持者出來投票,這就是民進黨舉棋不定的原因。

 

事實上這一次想罷免基隆市長謝國樑,原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不僅2022年基隆市長選舉時,謝國樑得96784票、蔡適應71354票,就算是2024年賴清德當選總統,也只得到第二高票76079票,輸給侯友宜的84507票,老三柯文哲則得到58195,但是柯文哲的26.6%得票率,卻影響到基隆市立法委員選舉投票,國民黨林沛祥91619、民進黨鄭文婷69534票,換句話說,基隆市這幾次選舉中,民進黨候選人從總統、立委、市長的得票數,都無法達到罷免市長所需的基本票數77700票,而謝國樑、林沛祥都有9萬票以上得票實力,侯友宜的得票數甚至贏過賴清德達8428票,基隆市藍大於綠的結構,並沒有因為林右昌執政8年而改變。

 

那些年被罷免過的政治人物

 

此次罷免謝國樑的投票率高達50.44%,僅次於台灣第一位遭罷免的立法委員陳柏惟的51.72%,但是二者的國民黨地方實力同樣雄厚,而韓國瑜因為剛選上高雄市長就落跑去選總統,投票率也高達42.14%,多達939090位高雄人投下罷免票,只有25051票反對罷免。選舉是對候選人的支持,但是罷免打的是仇恨值,像桃園市議員王浩宇慘遭84582票同意罷免,成為台灣地方自治史上第一位遭罷免的直轄市市議員,就因為韓國瑜和王浩宇的仇恨值都很高,自然成為不同陣營發洩不滿的焦點。

 

最特殊的是前高雄市議員黃捷,當時退出時代力量成為無黨籍的黃捷,在民進黨全力支持下,最後投票率41.54%,但是不同意罷免數65391票,高於同意罷免的55261票。最危險的則是林昶佐,當時投票率41.93%,不同意罷免43340票、同意罷免54813,只差3943票就邁過四分之一同意門檻,驚險過關。

 

最出乎人意料之外的,則是如今可以忍受傅崐萁摸頭的小藍黃國昌,當時幸好投票率只有27.75%,但是同意罷免的票數48693、高於不同意的21748二倍以上,諷刺的是,只會一味呼口號、講理想的黃國昌,擔任時代力量立委修選舉罷免法時,原本打算全面廢除四分之一規定,只要同意罷免票超過不同意即可成立,當時要不是民進黨總召柯建銘擋下,認為此舉將造成未來罷免案沒完沒了,黃國昌自己就可能成為選罷法修正後第一個適用遭罷免的立法委員!

 

 

圖片來源:放言記者拍攝,三立新聞,山海公民拆樑行動臉書;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傅建文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
王瑞德
自由時報資深記者丶新新聞副總主筆;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編輯採訪科畢業。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