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將於11月5日舉行,副總統賀錦麗(民主黨)與前總統川普(共和黨)正展開一場歷史性的激戰,勝負結果尚難預測⋯⋯
美國大選倒數4天,究竟誰將成為白宮掌舵者,引發全球矚目。日本經濟新聞華盛頓支局長小竹洋之透過《日經》分析大選情勢,他以川普、賀錦麗各自推出的政策看美國未來方向,他表示,美國在外交與經濟政策上因川普居於政壇中心、持續煽動民眾情緒,使得理性討論變得困難。如今,潘朵拉之盒中僅存的一絲「希望」是否能帶來轉機,或許美國與世界還需面對更多災難。
以下為《日本經濟新聞》全文報導:
留在潘朵拉之盒中的希望:寄望於美國大選帶來的重生(小竹洋之)
美國大選將於11月5日舉行,副總統賀錦麗(民主黨)與前總統川普(共和黨)正展開一場歷史性的激戰,勝負結果尚難預測。然而,與過去兩屆大選的本質並無太大不同,即選擇接受或拒絕川普這個開啟禁忌「潘朵拉之盒」並釋放災禍的候選人。
美國經歷了近十年的「川普現象」,筆者為了深入了解這一現象的根源,特別向哈佛大學名譽教授羅伯特·普特南請教。普特南教授在其2020年的共著《上升》中,用大量統計數據檢驗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的趨勢,指出平等與團結的「上升」時期已轉變為「下降」。他認為,19世紀末南北戰爭後美國迅速現代化,充滿了與現今相似的貧富差距、分裂與孤立,之後因為進步主義的再分配與制度改革進入「上升」時期,但1960年代的黃金時代結束後,又陷入新自由主義的「醜陋一章」。
普特南指出,美國從「我們」社會轉變為「我」社會,而川普現象正是這一轉變的產物與催化劑。他擔憂,若川普重返總統之位,美國的各項指標將持續下降,國民將如縮入龜殼般忍受變局。
經濟差距擴大與人口結構變遷,促使部分貧困、低學歷的白人因經濟困境與文化變遷而從「我們」轉向「我」。這些人支持川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口號,推動了川普極端排外與保護主義的政治立場,並加劇了政治對立。
社會孤立也助長了極端主義。每日感到孤獨的成年人約占總人口的20%,即5200萬人;沒有親密朋友的比例達到17%。自1960至1970年代起,透過體育、娛樂、宗教和慈善活動所維繫的社區逐漸衰退,貧困、低學歷的白人感到強烈的疏離,這推動了他們投向極端。
丹麥奧胡斯大學的米卡埃爾·彼得森教授等人於2023年研究指出,傳播仇視性政治謠言的美國人多數對現有秩序和精英階層懷有反感,並渴望「混亂」。這些多重因素交織,使得川普至今仍是美國政壇的核心人物。
儘管「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支持者非主流,卻因其少數且具有動員能力的特性,在選舉制度下依然可能掌權,因此美國也被稱為「少數人的暴政」。
那麼,如果賀錦麗勝出,是否能扭轉這種趨勢呢?普特南教授表示,或許可以朝解決貧富差距與分裂問題邁出一步,但需要時間。他強調自己並非過度悲觀,也非過度樂觀。
即便賀錦麗當選,其外交與經濟政策仍保有「美國優先」的成分,包括「為中產階級的外交」和「新華盛頓共識」等,以保護主義手段維持美國的經濟優勢。喬治城大學的查爾斯·卡普欽教授認為,雖然川普的極端孤立主義可能帶來毀滅性後果,但仍應尋求與盟友加強合作、減少對國際事務過度干預的「務實現實主義」外交政策。
在經濟政策上,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亞當·波森所長指出,川普將「瘋子理論」應用於貿易與移民領域是一大隱患。他認為,儘管出於經濟安全保障的考量,貿易與投資的管理將成為必要,但這需要保持平衡。
美國在外交與經濟政策上因川普居於政壇中心、持續煽動民眾情緒,使得理性討論變得困難。如今,潘朵拉之盒中僅存的一絲「希望」是否能帶來轉機,或許美國與世界還需面對更多災難。
《小竹洋之(こたけ ひろゆき)》氏は、日本経済新聞の上級論説委員兼編集委員として活躍されています。早稲田大学政治経済学部経済学科を卒業後、1988年に日本経済新聞社に入社。経済部で財務省や日本銀行、経団連などを担当し、産業部では電機大手を取材しました。その後、ワシントン支局特派員、経済部次長、編集委員兼論説委員を経て、2014年から2018年までワシントン支局長を務めました。
著書には、単著『迷走する超大国アメリカ』や、共著『技術覇権 米中激突の深層』『米中分断の虚実』などがあります。これらの著作を通じて、マクロ経済や国際情勢に関する深い洞察を提供しています。
(圖片來源:賀錦麗X、川普臉書、日經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