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直評 / 言所欲言
放.直評

小心被統戰 還不自知  !  別再說「去中國化」!  「去中國化」和「本土化」一樣嗎  ?  很多人第一反應是這是什麼鳥問題 !

2024.11.04
17:14pm
/ 鄒宜鈴

 「去中國化」的高段統戰伎倆,可以讓台灣人自己一直分化、內鬥 ; 直接動武打仗要花大錢太貴,機會成本划不來,如果你是習近平,你要哪一個?

 

有沒有想過,台灣社會很多分歧就從這來,像是美食作家莊祖欣哀嘆台灣街頭滿街的精緻台菜餐廳,被日、韓餐廳取代,是因為「去中國化」、劉德華來台開唱,其中一首曲目「我是中國人」,讓有些人覺得不舒服質疑統戰 ; 反對的人說,劉德華也有唱「世界第一等」的台語歌。

 



中華民國台灣是最大公約數

 

其實不同的美食、不同的音樂,都是我們的日常⋯
這些日常不斷積累,最後形塑成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這是台灣社會的真實現況。

 

台灣是移民社會,不會有人反對!
不管你是中華國民派,還是台灣派,最大公約數就是中華民國・台灣 ,一個融合彼此,強調共同記憶的政體。

 

不過必須承認的是屬於「中華民國・台灣」的國族建構Nation building ,儘管已經萌了牙,但是還沒長成 ; 藍綠的政治人物和支持者,都很容易被固有的中華民國(中國)和台灣的意象給框住,甚至互相指責,還不自知。

 

中華民國・台灣是多元的、包容的、創新的、科技的、國際的…。


在長成自己的樣子前,我們是不是要先認識自己,搞清楚自己生長土地是圓是扁、學習也認清自己國家在世界,幾斤幾兩重,從中尊重他國文明,進而找出適合自己國家生存的法則,這些都需要透過「教育」來達成。

 

本土化遭批去中國化?!

 

話說我小時候要死背活背中國歷朝歷代的很多事,河流怎麼走 、鐵路怎麼繞也得滾瓜爛熟,至於成績⋯呵呵,不提也罷  ! 長大後,開始有人覺得應該擴大格局和視野,把中國史的比例變少,多了台灣史和世界史 ; 近來的108課綱更是採主題教學,除了以台灣為主,更將台灣和世界連結,用事件來看台灣的角色。再者,基於現代語文的實用性,也把文言文的比例縮小,就因為國語文和歷史教材的改變,結果引來「去中國化」的批評。

 

問題來了,這些改變明明是「本土化」的一環。
李登輝、陳水扁、杜正勝這些推動者,他們口中當時說的明明就是「本土化」,怎麼很多藍營人士會說「去中國化」?甚至有綠營人士也傻傻分不清,跟著說去中國化,這到底發生什麼事?

 

平心靜氣想一想,是誰在台灣社會內部開始操弄「去中國化」這詞的?
誰會需要去搧動民族情緒,這又對誰有利?
國民黨需要這麼無聊嗎?他真的想要反攻大陸,統一中國嗎?
當然不會,那答案就很清楚了,是中國!

 

同文同種,先前受過一樣傳統的儒家教育,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博大精神,哪能被遺忘和褻瀆!所謂的「去中國化」統戰話語,捉住的就是這樣的心思…

 

1949年前後來台,住在竹籬笆內的那群人,不管是第一代、還是第二代,對於中國就是有著莫名的鄉愁;乃至到了第二代、第三代,就算出國留學,體驗過別人的文明、和民主政體,對於虛無飄渺的鄉愁和中華文化嚮往,就還是根深蒂固,只能說原生家庭的力量很大。

 

至於這幾年我們推的本土化,不能因為民進黨政府說中華國民台灣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就是要去去中國化。不可諱言,兩國語言相同,台灣拜的關公、媽祖也從中國來,台灣有很大一部分人的祖先,也都從中國來,你硬要說完全沒有關係,也很難切斷,但是既來之則安之,更何況分開久了,很多事就是會長出自己的樣貌,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跟上世界的腳步,一直學「之乎則也」是不是就會有競爭力!?

 

本土化其實是中華民國和台灣相互融合後的產物…
生活化、現代化、國際化是它的特徵,最重要的精神是融合,之後才真的長出自己的特色。

 

兩道「外省菜」的啟示

 

舉個很個人、很美食的例子:
醃篤鮮,乳白湯頭上飄著的那幾抹鮮綠,魅惑著我的眼睛;隨著湯汁入喉的肉塊,有金華火腿和五花肉,口感豐富,就像我這天辛勤工作,卻被盯到滿頭包,猶如洗三溫暖的寫照;心情之悶,咬口百頁和筍子,這時會是救贖,儘管它們吸收了所有食材的味道,嚼著、嚼著,本身的清香卻散發出來…。

 

這是我最愛的湯,第一次喝到這湯,是1990年,那年我17歲…
在中正紀念堂附近,被學長姐帶去參加反軍人干政抗議,從此我的本土意識和民主觀念抬頭 ! 

 

依稀記得那是家上海餐廳,閩南家庭長大的我,被醃篤鮮的美味大大折服,一直跟學姐囔著「我要叫我媽學起來…」。轉眼都34年去了,我媽沒學會,我也還是只會在餐廳點,因為這湯的做法實在太費時。

 

喝醃篤鮮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甜點一定是豆沙鍋餅 ,這同樣是17歲就養成的習慣。這些都是所謂的外省菜,卻是我這個本省人的最愛;更諷刺的還是,我愛上這兩道外省菜,還是去抗議(外省)軍人干政結下的緣 ! 

 

1990年到2024年,我從17歲少女變成半百老嫗,我們的政治體制從威權過渡到民主,可以一人一票選總統,不過是28年前開始的事。

 

我們的民主儘管很年輕,對很多年輕人來說,卻如喝杯水那樣簡單,但是民主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光看「本土化」可以被偷換概念變「成去中國化」,然後很多台派人士也跟著喊時,就知道中國的統戰手法有多細緻了,人家已經成功地把維護中華文化和民主自由給切開來,偏偏我們有人沒看清「逢中必反」。

 

去中國化一詞對特定族群來說,有著失根的恐懼,因為中華文化在他們心中是博大精深的,無法理解怎麼會有人不想去親近、鑽研。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還要著人家的道說「去中國化」嗎?明明就是現代、生活、國際,長出自己樣子的「本土化」。

 

 「去中國化」的高段統戰伎倆,可以讓台灣人自己一直分化、內鬥 ; 直接動武打仗要花大錢太貴,機會成本划不來,如果你是習近平,你要哪一個?當然是發動「去中國化」,讓台灣人自己亂成一團!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王義川Threads;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傅建文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
鄒宜鈴
台北市民。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