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劃法應該要兼顧「國家整體發展」與「地方均衡發展」,結果藍版財劃法顧此失彼,並沒有比原本的版本好...
藍白合力推進的《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案(下稱「藍版財劃法」)設計粗糙,問題重重。
弭平城鄉差距固然重要,但錯誤的財政分配會拖緩國家發展,造成「均貧」的慘狀。
藍版財劃法把統籌稅款分成6%的「特別統籌分配稅款」跟94%的「普通統籌稅款」,特別統籌分配稅款本來是用來「救急」的,卻被藍營改成如果某縣市分配金額「藍版」算出來比「原版」少,就用特別款去補該縣市。
好笑的是,修法後各縣市的分配金額多少,是一算就知道的事情(全部比原版多),根本不用拿特別統籌分配稅款來「亡羊補牢」。光是這條的立法設計,就知道藍版財劃法的粗糙。
再來看94%的「普通統籌稅款」。許多人感到奇怪的是,為何藍版財劃法會讓人口124萬人的彰化縣補助款變成575億元,比人口185萬人的台南市補助款539億元來得多?「縣」的補助款比「直轄市」還要多,顯然計算公式出了問題。
為什麼彰化領得比台南還要多?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了解藍版財劃法的計算公式。
藍版財劃法:
A、15%的普通統籌稅款,六都一毛錢都拿不到,十六個縣市則用「申報所得額指標」來分配。而彰化產業發達,所得總額在縣市中僅次於新竹縣市,從中拿到一大筆稅款。
B、有11%的普通統籌稅款,平均切成22份,分給每個直轄市及縣市。即便離島人口少,也可以跟直轄市拿到一樣的金額。
C、67%的普通統籌稅款,完全按照人口比例分配給22個直轄市及縣市,人越多拿越多。
台南人口雖然比彰化多,但由於A的15%,六都拿不到,最後反而被彰化超車。
一算下來,由於大幅提高用人口比例的計算權重,新北市人口400萬人,全台最多,會領的比台北市還要多,這讓蔣萬安跟台北藍委情何以堪?所以先保障了台北市獨拿普通統籌分配款的3%,避免台北預算輸給新北太多。
接著藍委又發現,離島人口少,必須要想辦法讓它們多領一點,於是設定了一個只有新北市會達成的條件(直轄市人口達300萬人),讓符合這條件的新北,必須從口袋中掏出2%分給離島3縣市。
公式詭異,設計草率
著重人口數的計算公式,明顯獨厚雙北,對其餘四都不利。桃園市232萬人,台中市285萬人,台南市185萬人,高雄市273萬人,都比不過新北的400萬人,新北將拿走最大筆的稅款。
台北市人口250萬人,乍看跟其他幾都差異不大,但卻有獨拿3%的「王子條款」,讓台北不至於被新北拋下。
在原版的計算中,直轄市的稅款計算指標,只有20%看人口數(50%看營業事業營業額,20%看土地面積,10%看財政能力分配),這讓土地大、企業賺錢的台南高雄,可以健全城市建設,進一步發展高附加價值產業,解決土地廣闊的基礎建設以及環境污染的問題。
錢進藍營地方
藍版財劃法獨重人口數,乍看之下好像很公平,其實裡面藏了很多詭異的公式,讓台南人口比彰化多,卻拿得比較少。
另一方面,人口1萬3千多人的連江縣,預算暴增834%,拿到61億元的預算,每人平均拿到約43萬元的稅款;人口45萬人的新竹市,拿到180億元,每人平均拿到約4萬元的稅款。
新竹市有享譽國際的新竹科學園區,結果新竹市民在藍版財劃法中,分到的款項只有連江縣的十分之一不到?這是公平合理的分配嗎?
財劃法應該要兼顧「國家整體發展」與「地方均衡發展」,結果藍版財劃法顧此失彼,並沒有比原本的版本好:要談地方均衡,卻重雙北輕中南部;要談國家發展,卻沒有解決竹科人賺得多,稅款分配少的問題。
更別說,藍版財劃法中央的預算被地方分走6600億元,而六都以外的縣市(大多為藍營執政)稅款變成2到4倍,是否能妥善運用?如果外交、國防、軌道、治水等重大基礎建設,變成地方的「蚊子館」跟「大撒幣」,這樣的區域均衡發展,又會帶來怎樣的未來?
(圖片來源: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林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