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文教
放.新聞
文教

九二一後地殼岩石變形 中研院率先衛星資料解析

2019.03.27
14:36pm
/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吳欣紜台北27日電)地殼變形與地震之間存在緊密關係,中央研究院研究團隊率先利用全球衛星觀測定位系統解析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後地殼岩石強度的時空變化,發現地震孕震過程並非單一線性相關。



(中央社記者吳欣紜台北27日電)地殼變形與地震之間存在緊密關係,中央研究院研究團隊率先利用全球衛星觀測定位系統解析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後地殼岩石強度的時空變化,發現地震孕震過程並非單一線性相關。


九二一集集大地震是台灣歷史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不僅奪走數千條人命,也造成數千億元的經濟損失,因其對社會的衝擊相當大,地球科學界長期以來也投入許多人力、物力進行相關研究,希望透過研究達到未來地震防災及減災目的。


九二一大地震後,包含中研院、中央氣象局、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等單位開始在全台布設密集且連續的全球導航衛星觀測系統以長期監測地殼變形行為;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許雅儒、台大博士生唐啟賢等人率先透過此系統資料解析,發現地殼變形的應力與應變速率是「非線性關係」,研究成果在2月27日登上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前緣」(Science Advances)。


許雅儒今天分享研究成果時指出,岩石圈強度及其隨時間的演化在地震災害風險評估是一項重要指標,但岩石圈強度受到應力、岩石組成、含水量等物理條件控制,想了解岩石在自然環境下的受力變形行為是一大挑戰。


不過,許雅儒團隊與台大、中央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合作開發新的演算方法,利用大地測量資料直接計算地震過後的地殼應變分布,能深入剖析台灣造山帶下部地殼的變形特質。


許雅儒表示,過去傳統震後變形研究多認為岩石圈內的應力與應變速率呈現線性相關,但透過集集地震後數十年的觀測資料可以發現,無法由單一的線型變性來解釋,這也和地震學觀測資料不謀而合。


許雅儒指出,透過研究成果能了解下部地殼的流變特性,岩石強度控制了地震的再現週期及應力如何分配調整等,這有助於能更準確評估地震的再現週期,對後續地震防災、減災工作有很大的幫助,但由於大自然中地震孕震週期可能長達百年至千年,現有的觀測資料僅幾十年,若要預警地震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編輯:管中維)1080327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