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世紀以來,音樂產品從黑膠、卡帶、CD演化成串流又迎來黑膠復興,屬於下游通路的唱片行,也隨著這個過程經歷了一番崛起、興盛、淘汰、重整的過程,到了今天則以各種創意在台灣各處展現出不同的樣貌。
講到台灣的唱片行,最早可追溯到日據時期,本來唱片多半只是在西藥房、文具店、鐘錶店寄賣,而在日本生產唱片和留聲機的「株式會社日本蓄音器商會」,於1910年在台北「榮町」(現在的衡陽路)設立了「台北出張所」,是台灣第一家專賣唱片的「唱片行」。1960年代後,隨著台灣陸續有本地歌手灌錄專輯發行,也出現許多翻版壓製唱片的小型工廠,當時台北縣三重是唱片工廠最集中的地區,數量高達四、五十間,佔全台唱片工廠總數的七成,而台灣有九成的唱片都是在三重壓製的;下游通路的唱片行則以西門町地區為多,尤其是1961年中華商場落成之後,位在最熱鬧西門圓環邊的中華商場信棟,成為眾多唱片行的聚集地,比較有名的有新新、佳佳、哥倫比亞、米高梅、環球、遠東、松竹等。當時西門町還匯集了多家電影院和百貨公司,年輕人相約看個電影、逛逛唱片行,就可以度過一天的美好時光;年長一點的也不愁沒得逛,各唱片行有各自專精的領域,像有一家金門唱片行就以專賣京劇唱片聞名,所以不管你是西洋流行歌曲的樂迷,還是喜歡聽老上海時代流行金曲或地方戲曲,各年齡層的音樂需求都可以在西門町這個休閒娛樂重鎮獲得滿足。台北之外,像是台中的好萊塢,彰化的火冏樂,台南的福盛、天樂,新竹的第一,嘉義的美樂美,高雄的美音等,都是當時較知名的唱片行。
80年代,卡帶開始盛行,較黑膠唱片低廉許多的價格讓一般家庭及年輕人都負擔的了,音樂開始更普及的進入大眾的生活裡;卡帶不佔空間的特性,也讓唱片行要負擔的空間成本減少,成立門檻降低,更加如雨後春筍般的越開越多,甚至連菜市場、夜市都有唱片攤出現。當時版權觀念仍不普及,盜版翻錄的專輯卡帶就大咧咧的跟正版擺放在一起賣,三卷100元的價格極具「競爭力」,尤有甚者,許多唱片行提供「代客錄音」服務,讓顧客像點菜一樣挑選想要的曲子寫在訂單上,店家再透過錄音機把歌曲一首首的對拷到空白錄音帶上,只要60元就可以製作出一卷60分鐘長度、屬於你自己的勁歌金曲選輯。這些擺明著進行盜版的行為,在今日看來十分不可思議,卻是當時的常態。
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許多專業的獨立唱片行陸續成立,像是因為中華商場拆遷而搬出來繼續經營的佳佳、位於公館的宇宙城、在光華商場一帶的合友、光華,還有派地、前衛等,中部地區有學生之音、東海之音、葛萊美、山海山,南部地區則有老營長、第五街、尚音等。這個時候因為是華語流行音樂的黃金時期,發片量相當多,加上跨國唱片公司陸續進入台灣市場引進西洋專輯,盜版行為也受到了規範,都使得銷量日益增加。唱片市場興旺,自然吸引更多經營者投入, 1987年於台北市公館開幕的玫瑰唱片行,和1988年於台南市東帝士百貨成立的大眾唱片行,都迅速在幾年的時間內拓展多家分店,成為北部和南部一方之霸的唱片連鎖系統。這兩家唱片行最有名的行銷/定價策略,就是「紅配綠」,只要購買一張較高價貼有紅標的專輯,就可以用極低的價格加購一張貼有綠標的專輯,這個策略頗為有效的減輕了許多庫存的壓力。採取類似策略的還有結合文具、書籍、CD的光南大批發複合式賣場,相當受到學生族群歡迎。
國際的唱片通路集團自然也看到了台灣市場的購買力,1992年美商淘兒音樂城(TOWER RECORDS)進駐台北,在西門町及頂好廣場各開了一家分店,成為樂迷朝聖之處。幾年後,法商法雅客(FNAC)也進入台灣,先在南京東路、敦化北路口設點,之後又陸續開了好幾家分店。這些外商唱片行帶來的貢獻是,進口了許多台灣本土唱片行沒有管道或是沒有財力引進的唱片,打開了樂迷的眼睛和耳朵,當然,荷包也因此打開而大失血。這個時期的唱片行還肩負一個功能,就是歌手簽唱會的場地,當時歌手發新專輯時,就會用兩三天的時間跑遍全台灣從北到南的指標性唱片行,在現場與歌迷互動、為歌迷購買的專輯簽名等促銷活動,往往都能造成追星族排隊購買唱片的盛況。
(美商淘兒音樂城曾經於90年代在台北展店)
進入21世紀,唱片業本身由盛轉衰,而網路的普及讓採用網購的人越來越多,老唱片行如佳佳、九五不得不轉型開闢網路商城,實體店面的規模亦可適度縮小,博客來網路書店、誠品書店的網站亦有銷售CD,讓大家不再那麼頻繁逛唱片行了。壓垮唱片行的最後一根稻草則是音樂產品慢慢轉向數位化的串流服務,幾乎已少有人會購買實體唱片,讓不管是國際還是本土唱片行都不敵大環境的改變而不得不一個個拉下鐵門結束營業。
但是,就在大家認為唱片行已成為夕陽產業之時,卻出現了戲劇性的反轉,黑膠唱片的復甦讓人有了再踏進唱片行的理由,只是大家都意識到,以前那種千篇一律、CD唱片照字母排排站的傳統唱片行不再能吸引人了,現在人喜歡的是獨特性和個性。像是台中「感傷唱片行」就是台灣唯一的卡帶專賣店,讓許多已不知卡帶為何物的年輕人可以邊喝杯咖啡邊選購卡帶。位於台北公館的「個體戶唱片行」以規模和音樂類型眾多的二手唱片取勝,位在台北古亭的「沒有新歌的唱片行」主打專賣2000年以前出版的經典流行音樂,位於西門町的「有種唱片行」是電音DJ們要找好貨時的首選,資深樂評人林哲儀經營的「M@M Boutique唱片行」有如展現他個人對音樂及服裝品味的選物店;台北的THT唱片、台南的唯音唱片、高雄的小宋唱片都是以黑膠唱片聞名,桃園的奮死唱片和北投的古殿樂藏則結合空間舉辦音樂講座、演出等來走出不一樣的路。
唱片行不死,只是換了個樣貌,繼續用最美好的音樂伴隨著一代代愛聽音樂的人們。
(圖片來源:Official Record Store Chart維基百科、淘兒唱片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