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文創 / 放文創
放.文創

金曲獎專題3-1:回顧風雨飄搖的第一個10年,終於獲得音樂業界肯定和社會大眾關注

2020.09.28
18:21pm
/ 放言編輯部 資深編輯 廖明潔

今年是金曲獎第31屆,同列為台灣重要獎項「三金」的金馬獎、金鐘獎已有50多年歷史,相比之下金曲獎正值成熟又有衝勁的壯年;雖然看起來風光,金曲獎的前10年實則歷經不少波折和暗潮洶湧

 

本週六10月3日是第31屆金曲獎頒獎典禮,「三十而立」之後的金曲獎將會把華語音樂的發展帶向什麼樣的新方向備受關注。在頒獎之前,先跟著《放文創》一起來回顧金曲獎過去的30年,看看它是如何一路跌跌撞撞摸索、與時俱進的改革,而終成為華語樂壇最高榮譽獎項的過程。

 



從金鐘獎和金鼎獎延續而來

 

金曲獎是華語音樂圈規模最大、也最具公信力及影響力的音樂獎項,被譽為是「華語界的葛萊美獎」;與已經有50多年歷史的金馬獎、金鐘獎不同,並列為台灣重要獎項「三金」之一的金曲獎,遲至1990年才成立,成立的過程還經過不少波折。在金曲獎設立之前,台灣沒有專屬流行音樂工作者的獎項,他們能獲得的肯定是分散在以獎勵電視從業人員為主的金鐘獎,和以獎勵出版工作者為主的金鼎獎之中,這兩個獎不約而同於1980年多增加了音樂類獎項,金鐘獎設立了「最佳男女歌星」獎,金鼎獎則以「唱片亦為一種出版品」的角度出發,頒發唱片製作、作曲及歌詞等獎項。據說,歌手蔡琴曾在1982年寫了長達8頁的信給當時的行政院新聞局長宋楚瑜,建議台灣應該要有一個專門為歌手舉辦的大型音樂獎,但當時未獲明確的回應。1986年,新聞局廣電處辦了一個徵選優良詞曲創作的「好歌大家唱」活動獲得熱烈迴響,加上過去幾年持續有成立音樂人專屬獎項的聲音出現,新聞局於是在1988年底開始籌辦「金曲獎」。當時三家電視台已經因為難找到夠份量又願意簽約代表電視台參賽金鐘獎的歌手而傷透腦筋,既然金曲獎開始籌辦,金鐘獎就順應從1989年廢除了「男女歌星演員獎」。

 

第一屆金曲獎設了10個獎項及1個特別獎,除了把從金鐘獎接收過來的演唱類獎項細分為男女演唱人、演唱組合及新人獎之外,還有作詞、作曲、編曲獎,比較特別的是把當時正開始盛行的「音樂錄影帶(MV)」分成影片和導演兩個獎項,而演唱類4個獎項的入圍者,必須在評審面前現場演唱,以該次演唱來選出獲獎者,這些都可以看出首屆金曲獎還是偏向從金鐘獎電視製作的思維出發,且評選的標準是以「歌藝」為主。當時,一方面音樂界還在觀望這個獎是不是認真要辦下去,另一方面,這奇特的評選制度,加上報名資格限定必須是在台灣有居所且居住超過半年的本國國民和香港居民,導致報名不算踴躍一共只有410件。

 

1990年1月6日,首屆金曲獎頒獎典禮舉行,由華視錄影轉播;當晚,新人獎入圍者是直接在典禮現場演唱接受評審評分,評完就馬上公佈得獎者,壓力可說是非常之大。男、女演唱人及演唱組入圍者雖然是提前去華視攝影棚進行過演唱「考試」,但公布得獎者講完感言之後,也要馬上演唱得獎的歌曲,這樣的安排讓首屆金曲獎的氛圍比較像是一場歌唱選秀節目;這還造成一個有趣的現象,包括費玉清、姜育恆、葉璦菱、張雨生、小虎隊等入圍者,因為工作檔期或學業、當兵等理由無法參與現場演唱考試而棄權,在還沒頒獎前就確知出局了。第一屆典禮的主持人是崔苔菁,她在開場就表示很榮幸能擔任第一屆金曲獎主持人,也希望不要如報章雜誌所言,變成了末代主持人,可見當時輿論多麼不看好這個獎。

 

在獎項和賽制持續改進

 

不過還好,金曲獎撐下去了,而且持續針對每一次的問題作出因應和改變。以獎項的沿革來看,第二屆就把最佳單曲歌唱錄影帶導演獎取消,增加了最佳專輯、最佳專輯製作人及最佳錄音等專業性獎項,也把奇特的現場演唱決選方式改成以報名作品來做評斷。前兩屆的男女演唱人是沒有以語言分類的,第一屆女演唱人得主是江蕙,第二屆男演唱人由洪榮宏拿下,這反而引發了不同語種的歌曲及演唱是否適合放在同一個獎項比較的討論,也導致從第三屆開始變成按國語及方言分設獎項,有趣的是,當屆方言歌曲女演唱人多是許景淳、蔡琴這種本來演唱國語歌為主的歌手改出台語專輯而入圍,反倒是年度歌曲獎由〈向前走〉打敗所有入圍的國語歌曲奪獎。第8屆金曲獎時,新聞局把金鼎獎的唱片獎項也合併到金曲獎之中,所以當屆多了一些像是「最佳地方戲劇唱片」、「最佳民俗曲藝唱片」等比較特別的獎項,這也在多年後有了比較大規模的改革,把獎項分為「流行音樂類」與「傳統藝術音樂類」分開舉辦頒獎典禮。

 

從報名資格的改變,則是可以看出金曲獎願意以更開放的態度納入更廣大範圍的優秀音樂人,來加入這個公平公正的競賽之中。在第4屆時,包括入圍新人獎的成龍、梁雁翎,入圍最佳方言歌曲女演唱人獎的陳芬蘭,都因為不符一年在台居住天數的規定而被取消入圍資格,這個風波使得新聞局隔年修訂報名資格,放寬未在台灣住滿半年者仍可報名,葉蒨文成為最大受惠者,馬上在第5屆奪下了最佳國語歌曲女演唱人獎。到了第6屆再放寬資格,香港公民只要沒有第三國國籍就能參與,張學友因此能夠報名且首度入圍了最佳國語歌曲男演唱人獎。第8屆的時候有了更大的開放,中國大陸音樂人及外國籍華人也能參賽,另外新設立了「世界華人作品獎」,選出最佳男女演唱人和最佳演奏人,這個獎雖然只出現過這麼一屆,卻代表著金曲獎海納百川的用心,此後的個人獎項就再也沒有國籍限制,只要是作品在台灣地區首次發行的都可以報名參選。

 

典禮製播不斷有新意

 

金曲獎的前10年,在頒獎典禮的製播本身也有不少進步。第5屆時,負責錄影轉播的台視破天荒地打破三台藩籬,和中視的現場直播綜藝節目《娛樂星聞小燕有約》進行SNG連線,由在中視現場的節目主持人張小燕揭曉最佳演唱組與最佳單曲歌唱錄影帶影片獎的得獎者,這段內容也由該節目同步播出,成為台灣電視史上,轉播頒獎典禮的電視台首度授權其他同業先播出。第9屆的時候,TVBS拿下轉播權,成為首個取得大型頒獎典禮轉播權的有線電視台,TVBS帶入新的行銷宣傳概念,不但改以現場直播方式播出,還在典禮當天下午,就先在國父紀念館外舉辦《金曲新勢力》簽名會和小型演唱會,請到正當紅的港星鄭中基、陳曉東、鍾漢良等出席,之後緊接著有金曲獎首度的星光大道,吸引許多年輕觀眾湧至現場參與,成功炒熱金曲獎聲勢。第10屆TVBS持續製播頒獎典禮,採用張小燕、陶晶瑩主持典禮,另外在南港101增闢第二現場舉行演唱會的「雙現場、雙頻道」方式,這一屆TVBS還運用資源邀請到日本當紅的「美夢成真」樂團主唱吉田美和出席典禮擔任頒獎嘉賓,此後許多屆金曲獎都循此模式,邀請國外當紅歌手來頒獎拉抬金曲獎的聲量。

 

雖然到了第10屆時已經看似風風光光,其實這中間一直是暗潮洶湧的。撇開第一屆主持人崔苔菁的擔憂之外,新聞局到了第3屆有意改交給民間主辦,卻無團體願意接手,只得繼續維持「官辦民協」的模式。第6屆再度傳出從經費到主辦方都有問題,能否續辦引起注意,連當時的新聞局長胡志強和行政院副院長徐立德都跳出來關心這個問題,也表示要努力朝「民辦官協」的模式發展。唱片界人士自己在前幾屆也不完全看好金曲獎,第5屆的時候,有高達6個獎項的得獎者沒有出席典禮,只能由唱片公司工作人員代領,一度招致音樂人自己對金曲獎不夠熱誠的批評,甚至有評審提出入圍者若不出席頒獎典禮就取消入圍資格的提議;當然,如此「霸道」的提議沒有變成規定,隨著金曲獎穩定持續地舉行,音樂人也感受到這個獎項的力量,願意報名參與和出席典禮的人也越來越多,到第9屆的時候,報名作品已經超過1千件,當屆在典禮主持人張小燕的號召之下,入圍者只缺一位而全數出席,連張國榮、劉德華等大牌港星,沒入圍也來參加頒獎。

 

10歲的金曲獎,在風風雨雨中驚險走過了蹣跚學步的幼兒時期,開始邁向下一個10年,展開了一段狂飆的青少年時期。

 

 

圖片來源:翻拍專輯封面)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