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紐約時報的質疑,林靜儀在臉書回擊,「只能說你們真的太不了解台灣處境了。」
《紐約時報》記者鍾旻(Raymond Zhong)近日撰文指出,台灣靠著邊境封鎖在防疫上有超水準的表現,但也質疑這樣的「鎖國」模式能持續多久。面對紐時的評論,醫師林靜儀今(4)日在臉書發文表示,只能說外界實在太不了解台灣的處境了,不過,儘管受到中國及世界衛生組織(WHO)邊緣化,她相信台灣還是會站得直挺挺的、團結守住國家經濟與人民健康。
《紐約時報》報導指出,台灣靠著嚴格的邊境管制及隔離措施,成功對抗病毒,但同時也質疑,隨著各國陸續施打疫苗、放鬆邊境管制,台灣的「鎖國模式」以及「成功防疫的好運」能維持多久?報導中也引述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副教授王智弘的說法表示,即便台灣在2021年中開始接種疫苗,也還要等六個月時間,並說「要再這麼堅持六個月真的很難。」
面對紐約時報的質疑,林靜儀在臉書回擊,「只能說你們真的太不了解台灣處境了。」
林靜儀接著指出,「台灣是個要管控口罩給國人用,都有人要罵『為什麼不送給(明明是口罩外銷大國的)中國』的地方;台灣是個要安排因為中國政府封城而無法正常回來的國人,還要被中國政府刁難、台灣國內一堆人見縫插針的地方;台灣是個連要訂疫苗都怕被中國找麻煩的國家;台灣是個如果疫情爆發,WHO不會來幫忙,而中國會跳出來對於想伸援手的國家說『不要干涉本國內政』的國家;台灣是個明明疫情守得很好,還整天有人要唱衰、增添破口的國家;台灣是個2003年發生SARS疫情,苦求WHO幫忙,被中國嗆聲「誰理你們」的國家。」
「不用擔心我們『能持續多久』,我們是個願意團結守住國家經濟與人民健康的國家。」談到台灣在疫情間及國際上的處境,林靜儀坦言,自己寫完也覺得心酸,但是她相信,台灣仍會站得直挺挺的。
林靜儀:指揮中心邊境政策「並非鐵板一塊」
《紐約時報》報導中也提及,各國開始接種疫苗後,可能陸續放鬆邊境管制,屆時台灣孔陷入經濟及政治孤立。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昨日表示,會觀察各國施打疫苗的情況,包括免疫效果能夠維持多久,以及各國施打疫苗後的措施調整及WHO的最新指引,未來都可能納入政策考量中。
林靜儀今日下午接受《放言》採訪亦表示,指揮中心的邊境管制政策並不是鐵板一塊,而是有因應各國的疫情變化再做調整,舉例來說,日前菲律賓疫情嚴峻時,就有針對該國入境者逐批篩檢,後來印尼疫情升溫,就轉而對印尼進行逐批篩檢;此外去年中,國際疫情趨緩時,台灣一度要和紐西蘭發展旅遊泡泡,後來紐西蘭疫情再起,也就有暫緩。
「指揮中心的防疫政策一定是看其他國家的狀況跟國內量能再做調整,我相信一定有科學依據,」林靜儀說,她對於指揮中心的政策調整有信心,她也相信未來會因應國際疫情變化再去做調整。
各國施打疫苗後,邊境流動仍有風險
林靜儀接受《放言》訪問時也呼籲,「大家不要對其他國家打疫苗的消息太樂觀。」
林靜儀指出,各國疫苗施打率不可能都到百分之百,甚至接種率能達到30%就很了不起了;再者,施打疫苗後也不能保證「絕對不被感染」,從目前疫苗廠商的數字看來成效約在90~95%,換句話說,100個人當中,可能有5個人打了還是被感染;此外,以目前英國突變的病毒來說,是感染力變強但症狀較輕微,代表可能會發生,無症狀患者在不感染的情況下接種疫苗,因此國境之間的流動還是有很多風險。
「對台灣來說,最好的作法就是隨時調整,」林靜儀表示,台灣從2019年底到2020年初的警覺,幫我們爭取到了許多空間,可以去做防疫上的調配,如果當初沒有那麼警覺,現在疫情可能就和其他國家一樣嚴重,既然這個調配的餘裕被爭取下來了,那就不能因為一時的鬆懈讓防疫毀於一旦。
(圖片來源:翻攝林靜儀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