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院47歲法官陳伯均與妻子及兒女一行4人,11日攀登雪霸國家公園桃山、池有山,陳伯均不幸墜落90公尺峭壁身亡,法界、岳界哀悼。陳伯均的法官身分,使得這起事故受到社會廣大關注,有一些訊息值得探討。
北院47歲法官陳伯均與妻子及兒女一行4人,11日攀登雪霸國家公園桃山、池有山,陳伯均不幸墜落90公尺峭壁身亡,法界、岳界哀悼。陳伯均的法官身分,使得這起事故受到社會廣大關注,有一些訊息值得探討。
多家媒體報導「陳伯均遇分叉路 選『守法的路』陷險境」。這種說法,符合各界對法官的想像,卻可能造成誤導,讓人以為法律是不許變通的、國家公園巡山員不講情理的。
依《國家公園法》第13條第8款及營建署公告《違反雪霸國家公園區域內禁止事項裁處罰鍰數額表》第13點規定,「進出生態保護區任意變更核准路線或行程」,第一次罰鍰1500元,第二次 (含)以上罰鍰3000元。這裡所說的「任意」是指沒有正當理由。在實務上,在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區登山途中因故撤退,不論出於天候因素或個人身體因素,主管單位是不會對此開罰的。
桃山、池有山在台中市轄內,《台中市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第四條第二款也預留了變更路線的彈性空間:「進入特殊管制山域應依登山計畫從事登山活動,不得改變登山活動路線或範圍。但因天災或不可抗力因素致須變更登山計畫者,不在此限」。中央氣象局在11日上午8時30分發布中颱梅花海上颱風警報,法官、律師都知道什麼是「阻卻違法事由」吧。
律師李怡貞臉書對這個事故帶著臆測的評論,獲多家媒體報導。她指出「萬一他留在原地呼救,得救了,新聞曝光後可能變成萬夫所指浪費社會資源耍官威的高官」。顯然李怡貞平日並未關注山域事故新聞。縣市消防局公布登山事故獲救個案,向來很重視個資保護,頂多是公布當事人姓氏,照片也會打馬賽克。陳伯均法官身分之所以曝光,是因為他失聯了,需要通報協尋。
山友的事故省思
李怡貞並推演了一個情境:「試想,大可以一通電話,『我是法官,請派人救我』。」這種對特權的想像,曝露了她完全不了解山域事故救援程序。人命等價,不論是國家公園管理處官員、管區警消,對於山友陷入困境求援,向來是一視同仁的,該帶下山就派人帶下山,該派出直升機吊掛就派出直升機。
最近有一個例子:6月14日,新北市64歲王姓男子獨攀池有山,在三叉營地往登山口方向滑落深約30公尺的邊坡,自行打電話報案求救,台中市消防局、東勢林管處及雪霸家公園管理處共派出7人上山,馳救成功後陪同下山,王男的名字和身分並未公布。
李怡貞又說「一位法官的養成不是大家想的如此容易,更何況擔任家事法官真的各種不容易」,這是陷入法律人本位思考了。各行各業的專業養成都不容易。以我熟悉的新聞業來說,一個新聞編輯新手至少要培養兩、三年才會成熟;負責新聞選材、新聞判斷的編採主管,至少要50歲以後新聞判斷才會成熟精準。
網路批評最多的,就是陳伯均在颱風天登山,臉書有法律人以「酸民」怒指這些批評,未免少見多怪。登山活動本來就是以成敗論英雄,貼出登頂照炫燿時,須知讚賞的另一端是嘲笑,光榮的另一端是羞恥。
相關單位公布登山事故救援案例,有著宣導登山安全觀念、累積事故預防經驗的作用。陳伯均法官下班後登山,就是一般山友。在哀悼的同時,需要比照一般山友的事故進行省思,探討如何防範事故發生。
大自然前人類一律平等
陳伯均起登桃山的前一天,9月10日,中央氣象局已發布消息,指梅花颱風強度已經達到輕颱上限,有機會轉為中颱,預估11日上午有機會發布海警。陳伯均在11日凌晨3點30分偕家人起登桃山,沿途手機收訊大致良好,中央氣象局在當天上午8時30分發布了海上颱風警報,他仍執意登山。
在桃山擔任協作的卡里布灣布農登山隊員廖啓睿向媒體說,11日上午10點38分,他在桃山山屋遇到陳伯均一家4口,當時「雨勢真的不小」,媽媽跟大女兒進山屋更換全身濕透的衣物,他和陳伯均交談,對方表示是第一次來。他向陳伯均說明桃山到池有山的兩公里稜線上上下下、崎嶇難行,加上天雨路滑,勸對方從原路折返桃山登山口,然而陳伯均堅持「再走走看」,妻小3人也沒反對。
從桃山山屋出發登頂池有山再下桃山瀑布步道的池有山登山口,依當時天氣狀況,廖啓睿估計,需要8小時。這個意味著他們將在下山途中碰到天黑。
桃山─池有O型縱走這條路線很硬,從武陵山莊來回,全長約18.7 公里,高度落差1425公尺,即使天氣良好,年輕力強的山友也要花費將近12小時。陳伯均一家4口包含未成年子女,預計9小時完登,在11日中午抵達池有山登山口,未免高估了自己。11日是3天中秋連假的最後一天,第二天要上班上學,這樣的時間安排太緊迫,對自己和同行家人造成心理壓力。
陳伯均一家通過桃山─池有山鞍部,在三叉營地迷路,陳伯均先行探路,過了30分鐘沒有返回,家人遂報案。警消人員11日下午4時11分接獲通報,依此推算,一行人從起登處武陵山莊走到三叉營地時,已花費12小時,此地離池有山登山口尚有3.5公里。
在我的登山經驗裡,三叉營地的三岔路口設有指路牌,品田山、桃山、登山口,三個路徑方向指示清楚。陳伯均一家在三叉營地迷路,應是惡劣天候造成視線不清。憾事發生在陳伯均獨自探路時,他從溪谷下切,不慎墜崖。
關於防迷路,許多山友建議使用登山導航APP,從離線地圖了解自己所在位置與正確路線。我不贊成過度依賴電子器材,自己的記憶與觀察不需要電源與器材、也不需要複雜操作,最為可靠。山友分享的網路資訊極為豐富,行前可以經由觀看山友張貼的登山影片,把預定路線先預習一遍,存入記憶庫,再配合現場觀察,不難辨認正確路徑。
池有山是熱門路線,當時陳伯均一家未能遇到山友來問路,應係天候不佳,沒幾個人上山。打電話給雪管處人員,描述自己所在環境,詢問正路,也是解決之道。登山,安全列為最高優先,需要援助時,就要不耻求援,何況是一家人迷路。
攀登高山是具有挑戰性的活動,艱難與風險構成這項活動的魅力。每一起登山往生事故,都伴隨著哀悼與省思,也彰顯著大自然對待人類一律平等,沒有差別待遇,每個山行者都應抱著同樣的謙卑戒慎,來因應大自然的挑戰 。
(圖片來源:台中市消防局提供、台灣台北地方法院;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林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