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領導 / 經營與管理
放.領導
經營與管理

外銷版圖擴及五大洲!專訪青農廖秉鋐,如何靠「做好本分」讓臺灣文心蘭躍上國際

2023.12.25
18:15pm
/ 放言編輯部 李曉景

如何讓台灣文心蘭被世界看見,傳承家業並發揚光大的青農廖秉鋐,有自己一套獨特的見解。

臺中新社區水井街這一帶,視線所觸及之處全是鵝黃花室,佔地2.5公頃的「秉薪蘭園」自廖秉鋐接手後已來到第14個年頭,他並非傳統農二代,1998年因金融危機決定從公司辭職,本想著幫長輩減輕負擔才回家接手事業,廖秉鋐卻越做越有成績;務農前的闖蕩經驗為他帶來不同的格局,因不甘這片花海淪為普通銷售,所以有了「讓臺灣文心蘭切花揚名國際」的抱負。

「『外銷荷蘭?啊你這個文心蘭到荷蘭只是喪葬用花而已,我們十幾二十年前就找貿易商做過了,那個做不起來啦!』我當下聽到脾氣真的有點飆。」廖秉鋐打趣著分享自己過往被官員看輕的經驗,他表示,那時沒有洩氣,只覺得「笑是你的事情,做是我的事情」;憑著這股不服輸的韌性,廖秉鋐穩紮穩打,一步步成為臺灣文心蘭切花出口國際的第一把交椅。

 


(廖秉鋐每日都要細心地親自照看蘭園,觀察植株狀況。)



嘗試兩次才成功!荷蘭學習經驗帶來深遠影響

 

過往自己的文心蘭和其他花農一樣,大多都外銷至日本,近幾年成功打入荷蘭市場的廖秉鋐,坦承自己也嘗試了兩次。早在2016、2017年,他就曾嘗試銷往荷蘭,但當時因與合作方銜接不順所以失敗告終;而後到2019年,農業試驗所花卉分所的戴廷恩分所長鼓勵自己一起去荷蘭看看,實際走訪荷蘭機構學習的廖秉鋐,由衷地佩服對方的農業科技與做事態度,也讓他看見了從農不一樣的作法。

 

有了信心,並在花卉中心的牽線協助下,廖秉鋐再次試銷到荷蘭,這一次市場反應大好,臺灣文心蘭的出口量直接從零成長到125%,看到每支單價從零點幾歐元漲到1歐元,他表示很有成就感,現在出口荷蘭已佔他總產量的25%-30%左右,除了歐洲市場外,甚至連中東、澳洲、美東等地都能找得到他的生意足跡。

 

外銷荷蘭、甚至五大洲秘訣?「穩定產量」是關鍵

 

被問及成功打入國際市場的秘訣,廖秉鋐直言就是「穩定的品質與產量」,特別是荷蘭因為是花卉批發大國,如果無法供應足夠量的產量就會沒有競爭力,且提高量能也會讓單支分攤成本降低。回憶起去年為了顧及產量週週出貨的日子,廖秉鋐苦笑著說:「被錢追著跑真的很可怕,每天都工作16-18個小時,睡前都在想要怎麼提高產能。」

 


(具自動化監測及調節溫度系統的透光溫室,陽光穿透下來十分漂亮。)

 

(廖秉鋐的監測台,表示這套系統光是這個面板就花了好幾十萬。)

 

撐過了那段拼市場的日子,現在改隔週出貨的廖秉鋐身上的擔子輕多了,為了根本性解決產量問題,他將本來一半的網室都改為溫室,天花板就能實行電動光控遮陰,室內也設置了循環風扇系統讓植株蒸散更有效率,且系統化後的肥料及澆灌投放也能更精確、穩定。在溫室的培育下,文心蘭產季可延長好幾個月,廖秉鋐說,這次大面積改建所花的經費,要感謝農業金庫及花卉分所的協助。平時農業金庫的輔導員大哥常常過來了解情況,而像這種大筆金額,農業金庫也能就青農現有資源提供借貸上的建議,過往他總覺得政府對農業很不上心,但這兩三年間,他有感受到執政黨對農業的重視與改變;他認為農業金庫已經做的不錯,臺灣農業借貸能效仿荷蘭,依照每位農民不同狀況去制定每階段的利息或還款,把金融服務的對象擴大,一定會對產業更有幫助。

 

歷經六年培育「愛琳娜」 臺灣種文心蘭在國際大受歡迎!

 

廖秉鋐也表示,除了量以外,積極開發新品種取得花種專利授權金也是臺灣花卉在國際市場商業化很重要的一步,他早期是種植日本的檸檬綠(Honey angel),而現在改為自家的愛琳娜(Elena)為主。

 

愛琳娜的誕生,也是因緣際會導致。文心蘭育種頗為困難,因為具有雜交不親和的特性,所以大部分文心蘭切花培育都是以變異為主。廖秉鋐說,之前臺中后里有一對老夫婦轉種植文心蘭來找他觀摩,期間發現了一株變異花帶來給他,為了要排除外在因素導致變異的可能,廖秉鋐觀察母珠三代、歷經整整六年才確定愛琳娜的品種穩定性,量產兩年後才去申請品種授權。

 

(愛琳娜的表面有一層絨毛,陽光下會反射出一層輝映。)

 

(愛琳娜呈漸層淡黃色的花瓣,很受國際插花市場歡迎。)

 

「愛琳娜」的花色是淺黃漸層,在陽光下絨毛會反射出一層輝映,氣質典雅、寧靜,所以很受國際市場歡迎;甚至在日本拍賣售價曾創下單隻500日圓的紀錄,比原本檸檬綠平均單價高出許多,也成功讓他站穩歐洲市場。

 

回歸生產者初心 是一切成功的根本

 

廖秉鋐提到,雖擁有生者者、企業家等多重身份,但他的初衷還是想讓「生產者」這個角色賺到錢,種植愛琳娜的利潤高,他很樂意協助農民培育,大家一起賺錢。不過在媒合過程中,心態不適合、不願意付權利金的人也有,部分不守規矩的農民還會私下碎嘴說「他是體制外的」;但實際上,臺灣本土種要像其他國家品種一樣打出名號,還是要靠農民們一起努力栽種、量產,廖秉鋐認為,自己是在思考要怎麼把產業做起來、發揚出去。

 

最後,廖秉鋐從自身經驗建議從業者,不論是青農或經驗豐富的農民,都不應該過度仰賴政府補助,「補助是補貼,不是一切,不要當救命仙丹」,他提到很多農民都會為了補助款而浪費了等待的時間,但時間才是最寶貴的。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先動起來,該規劃的項目,該了解的現金流、主被動收入這些概念都要先了解,參加再多講座、研習,最終也還是要靠自己摸索,如果抱持著「吃碗裡,看碗外」的想法,是很難做出成績的。

 

「我一直都是做好我的本分,從產銷班合作、組建兩間公司,到現在我和另兩位年輕青農組建一個小小的風險管理基金會,都是。」廖秉鋐和其他兩位青農合作的風險管理基金會,已經累積了一筆金額,主要是在意外發生時能讓大家分擔虧損。他表示,這份基金也可以利用在需要借貸、投資的農民身上,畢竟他本分之一,就是幫助生產者做大,讓臺灣整體的文心蘭產業往更好的方向邁進。

 


(廖秉鋐堅毅的背影,傳達著自己會繼續堅持做對的事。)

 

 

圖片來源:放言編輯部 李曉景/攝影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