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文創 / 放文創
放.文創

沈醉自釀的浪漫幻夢,液態現代下年輕人的速成愛情與消融

2024.02.12
16:00pm
/ 放言編輯部 丁瑄

五光十色的空間迴盪著迷幻搖滾樂,隨著節奏推進,不同行動與抉擇將開啟一段更形似理想的邂逅。交友軟體運用情境式選項,試圖為用戶提煉出專屬個人的配方,年輕人擁戴這些封號,為自己加冕,卻落入「標籤化」的圈套,拿著「標籤處方」配對符合人選,尋覓心目中的理想戀愛。

 

現代愛情的發生與消融速度超乎想像,年輕人的愛戀就像打開購物網站,在玲琅滿目的便宜服飾頁面裡走馬看花,喜歡就下單,穿沒幾次失去興趣就能隨手拋棄,追求新鮮,宛若快時尚產業鏈。當今社會深受消費主義影響,渴望獲得立即的滿足,而這次的購買又會成為下一次消費的動力基礎,追求更好更新奇的商品,並將既有的產品深鎖櫃中或丟入垃圾桶。人們關注自身的需要,「客製化」的商品更惹人喜愛,它不止彰顯了買家的獨特性,更給予買家專屬感,多麼尊榮。

 



商品除了必須能即用即丟,成本低廉、效益要高。消費主義的薰陶,無非是使人掉入不斷消費的陷阱,同時迷失在隨波逐流的空洞盲目中,而且沈癮其中無法自拔。

 

交友軟體滋養的速食戀愛同樣致命,對象被貶格成「商品」,人與人的連結扭曲成主從關係。

 

波蘭社會學家包曼(Zygmunt Bauman)的知名著作《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中,拆解了現代人際關係脆弱的特性:「當消費市場魔力已將『依願而行』深銘於日常行為,遵循慾望而要航向愛的許諾,似乎令人不自在、彆扭又難過。」既然網路交友每日都有近上百個人選可以配對,又何必對這種關係認真?只為填滿短暫空虛的時光,便無須付出更多心力成本,更別說是維持這段關係,或是為關係負責。「在液態現代社會,不再有永恆的關係、紐帶,人際間互有牽連,但不再著重緊密扣緊,在於可以隨時鬆綁。」

 

被視為最私密與最珍視的身體,成為最低廉的支付成本,一夜情遠比進入穩定關係還更容易輕鬆。

 

「我沒有愛人的能力,能不能互相擁抱就好?」嚮往抽離現實的浪漫氛圍,視創傷與孤獨為悲情詩意,這些拒絕與他人真誠交流,卻矛盾地追尋片刻溫存的愛情浪人,喜歡上的總非無二的個人,而是活在自己創造的幻夢當中。這些在關係裡迷惘的人,將自身的想像具體化,依附在曖昧的對象身上,他所喜歡的一種微醺而抽象的感覺,對方是誰並不重要,他需要的是滿足心中的幻想。就如同德國社會觀察家米夏埃爾・納斯特(Michael Nast)著作《愛無能的世代:追求獨特完美的自我,卻無能維持關係的一代》中所述:「我將一幅自己想看到的畫像投射到另一個人身上,最後愛上一個自己再適合也不過的假象,而這個假象和對方是誰絲毫無關。我愛上的是我自己。」

 

如果對象打碎他們的想像,他們也抱持「一定還有更適合我、和我互補的人存在」的信念,持續尋找下個理想可能,成為了「愛無能」的人。他們對於愛的看法並非是給予、實踐,而是一種情感上的索求,或許都曾有受親密關係所傷,因此選擇潛逃進自己的幻夢中,追求保持安全距離、符合自我喜好的關係。將過去受挫的經驗拿來與目前的伴侶做比擬,總是在類似的負面感覺中試圖切斷關係,又盲目地對未來懷抱期待。認為每段關係都會進入同樣的因果發展,卻堅信往後的際遇一定會有所不同,正是這相互矛盾的觀念,和自釀夢境的愛情體驗,讓他們總是陷入一樣的迴圈,而每一次關係的締結,也注定以失敗告終。

 

向命運不確定性開放的真實冒險,才有機會真正於愛裡耕耘

 

包曼認為「愛是去關切、去維護關切對象的願望」,人必須要向命運的不確定性開放,去突破畏懼挫折的枷鎖:「不論何時,當人們踏上一片未知蠻荒的大地,以及當愛發生在兩個或更多人之間、引導他們深入這片疆域時,在他們需要的巨大恆久的充分補給裡,謙卑和勇氣都缺一不可。」唯有真實面對自我與對方,超越作繭自縛的夢境,積極為理想付出實踐,才有可能真正的去愛。

 

 

圖片來源:取自Pexels圖庫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