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國際
放.新聞
國際

中國社會仇外情緒高漲!接連發生外國人遭攻擊事件 《日經》分析原因「流量與金錢網路輿論失控」

2024.07.03
17:51pm
/ 放言編輯部 王晨芝

近期在中國,居住的日本人、美國人等外國人遭到襲擊的事件接連發生。儘管個別事件的真相尚不明朗,但有觀點認為,這與中國媒體環境的快速變化有一定關聯⋯⋯

 

中共為鞏固政權不斷煽動民族情緒,導致中國社會仇外情緒一再高漲,近期在中國,居住的日本人、美國人等外國人遭到襲擊的事件接連發生。《日經》報導,12年後的中國現狀令人擔憂,缺乏政治和思想背景的問題更難處理,一些運營社交媒體的中國企業表明要規制言論內容,但要根除網絡社會中彌漫的氛圍並不容易。



以下為《日本經濟新聞》全文報導:

 

外國人在中國的安全問題,流量與金錢的網路輿論失控

 

近期在中國,居住的日本人、美國人等外國人遭到襲擊的事件接連發生。儘管個別事件的真相尚不明朗,但有觀點認為,這與中國媒體環境的快速變化有一定關聯。

 

「在中國迅速擴展的反日、反美民族主義潮流,主要受到通過短視頻訴諸中國人民情感的社交媒體商業主義的巨大影響。」一位了解媒體情況的中國識者分析道。

 

6月24日,中國江蘇省蘇州發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事件。日本人學校的接送校車站點上,日本母子遭到襲擊。未上學的男孩和其30多歲的母親受傷。試圖阻止行兇的校車引導員,中國女性胡友平(54歲),在26日不幸去世。

 

胡女士作為照顧孩子的職員,乘坐在校車上。她在車站壓制住襲擊母子的男子,但反被刺倒,倒地後仍被持續刺傷。中國的日本大使館等機構為逝世的胡女士降半旗表示敬意和哀悼。

 

位於上海附近的蘇州早期引進外資,經濟發展成為先進地區。除了日本人,還有很多其他外國居民。蘇州也是以運河和水鄉美景著稱的旅遊勝地。

 

當地政府向日方表示,行凶的50多歲男子(無業)動機是對社會不滿。在事件發生地附近,4月也發生了一起日本男子被陌生人襲擊的事件。這不僅僅是偶然的事件。

 

在蘇州事件之前,6月10日,中國東北部吉林省也發生了美國人遭襲事件。美國中西部愛荷華州科尼爾學院的4名教員在吉林市的公園被刺傷。吉林市是人口超過400萬的該省第二大城市,擁有多所大學。美國人受派到當地大學。中國當局拘捕了一名失業的50多歲男子。

 

「新流量」的影響力

 

事件背後不可忽視的背景是中國社交媒體的迅速發展。

 

「所謂的『網紅』『流量』人物利用(中國版TikTok)抖音等視頻,能夠迅速且廣泛地引起人們的關注,其中政治上安全的『反日』『反美』成為一種商業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商業」這一部分。首先介紹中國的網絡用語。「網紅」指的是在網上發布自制文章或視頻,迅速增加粉絲數,從而獲得巨額收入或促進商品銷售的人。

 

類似的概念還有最近流行的「流量」。指的是從普通人的智能手機獲得巨大訪問量的名人。如果某個領域出現了有巨大訪問量的新人,會被稱為「新流量」。

 

儘管聽起來奇怪,但作為這些「某個領域」的代表圖標,經常被使用的是包括反日、反美在內的「日本打擊」。這是因為中國共產黨政府的宣傳部門長期容忍對美歐日強硬態度的「戰狼外交」氛圍。

 

相反地,在現代中國社會,「日本打擊」「反美」成為政治上極為正確的「政治正確性」。這是個無人敢質疑的領域。

 

在共產黨一黨獨裁體制的中國,對各種政治課題的討論實行嚴格的言論控制。但針對日本的言論和對美強硬的言論則很少受到嚴格限制。在中國的網絡社會中,如果追求「流量」,利用反日、反美是最快的方法。

 

浴衣事件以及靖國神社

 

過去曾有過助長這種氛圍的典型事件。事件地點與此次痛心的殺傷事件同樣在蘇州。2022年,一名穿浴衣拍照的中國女性被警方一時拘留。

 

警察質問該女性「為什麼穿和服,你還算中國人嗎」。當公共治安維護的公務員都如此明顯地以日本為敵,言論上的「日本打擊」自然不會成為問題。

 

此外,之前在日本成為話題的靖國神社柱子上的塗鴉事件也有類似情況。一名被認為是中國籍的男子在靖國神社柱子上塗鴉的視頻,被堂而皇之地發布在中國的視頻分享平台「小紅書」,獲得了巨大的訪問量。他成為了「新流量」。

 

啟發反思

 

因蘇州事件,中國的短文發布網站上開始出現反思的文章:「過去兩年間,”中國人教訓日本人”這類狹隘民族主義的短視頻成為”新流量”的關鍵詞。」

 

目前的問題更加複雜。實際上,這些「新流量」中的許多人並沒有堅定的政治信仰或思想背景,與10年、20年前的「反日活動家」根本不同,他們只是利用反日、反美作為一種時尚,因為這能帶來經濟利益。

 

即便如此,這些「新流量」發佈的內容仍會被部分普通網民直觀地共鳴並再度傳播,進而激發少數人在各地採取過激行動的風險。

 

涉及商業利益的一部分網絡輿論的無責任暴走,即使當局現在試圖突然控制,也不容易實現。這些網絡輿論有時還會與失業、工資大幅削減等經濟上的不滿情緒結合。

 

 2012年反日示威無人死亡

 

2012年秋,日本政府決定將沖繩縣的釣魚島國有化,這引發了全國範圍的大規模反日示威。此次蘇州殺傷事件中降半旗的北京日本大使館前的大街上,每天都有示威隊伍湧入。

 

出現了「將日本作為中國的一個省」這樣的激進口號。在一些地區,日本企業的商店和工廠遭到襲擊,甚至被縱火。

 

儘管如此,在中國各地工作的日本人及其家屬並沒有遭遇襲擊或死亡事件。當時的駐中國大使在北京乘坐的公務車被襲擊,車上的日本國旗被奪走,但仍未發生政治上的重大危險事件。

 

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舉辦期間,中國經濟繁榮。當時在中國居住的包括美國人、日本人在內的外國人數量遠超現在。然而,他們的安全得到了充分保障,並享受著便利的中國生活。中國是極其安全的國家。

 

2012年反日示威爆發時,內部的政治解決和控制相對容易。因為反日示威的核心部分是由中國當局主導組織的「官製」示威。部分在北京日本大使館前的示威隊伍,由來自附近農村的日薪和便當動員而來。當時中國的網絡社會尚在發展中,當局不擔心失控。

 

12年後的中國

 

12年後的中國現狀令人擔憂。缺乏政治和思想背景的問題更難處理。一些運營社交媒體的中國企業表明要規制言論內容,但要根除網絡社會中彌漫的氛圍並不容易。社會經濟形勢也不穩定。

 

儘管如此,過去十多年來,許多中國人訪問日本,對日本和日本社會的理解有所加深。最近,許多中國人定居日本。然而,要將日本的真實形象傳達給廣大人口和地區的中國民眾,並非易事。

 

胡友平女士的故事

 

這次事件中,中日兩國人民認識到,像胡友平女士這樣具有善意和勇氣的人物就在自己身邊。中國天津市的地標塔樓上投射了讚揚胡女士行動的影像。

 

中國各地頻繁發生的一系列事件的真相應該儘快查明並公佈。同時,我們應認真考慮如何從這些事件中汲取教訓,以確保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的安全。

 

 

圖片來源:NHK、新華社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