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文創 / 放文創
放.文創

這行快要沒人做了!從音樂策劃到瓦頂職人,一句玩笑開啟瓦片匠師之路!客家青年李玄斌回美濃「修瓦救文化」斷層、缺工、高薪卻人才難尋,傳承在斷裂邊緣

2024.10.23
15:52pm
/ 放言編輯部 林可妮

未來的台灣不能只有高樓!誰來傳承這門待遇不錯卻後繼無人的「修瓦」技藝?美濃匠師李玄斌:瓦片工藝斷層不補,我們就失去一整個世代的記憶......

 

南台灣的高雄美濃,一座磚紅色的客家伙房靜靜佇立在陽光下──也就是我們熟悉的三合院。烈日炙烤著瓦頂。43歲的李玄斌頭戴草帽,雙手專注地在灰漿與瓦片之間游走,謹慎地將瓦片嵌入屋脊。「如果不做,這些屋頂和記憶都會一片片消失。」對他而言,修瓦不僅是為老屋賦予新生,更像是一場與時間對話的旅程。當瓦片一一落位,彷彿那些遺失的歲月重新開始呼吸,老房子的記憶也悄然甦醒。



李玄斌站在自家伙房旁,這面磚牆也是由他親手砌成

 

傳統瓦片工藝在都市化浪潮下逐漸凋零,曾經遍布鄉間的傳統伙房,如今也只剩寥寥無幾。然而,在李玄斌眼中,這些瓦屋頂不僅是遮風避雨的結構,更承載著家族世代的故事與回憶。「屋頂是一座房子的靈魂,每一塊瓦片的排列,都影響著它的呼吸和溫度。」李玄彬這樣形容他的工作。瓦片修復不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一種對生活的理解與傳承。在瓦片工藝日漸式微、傳承斷層嚴重的今天,他希望透過自己的雙手,守護這項珍貴的文化資產,讓傳統與歷史繼續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老家伙房維修前

 

「原以為是玩票,結果成了終生志業」育嬰假期間意外開啟修瓦人生

 

李玄斌從未想過自己會成為一名修瓦匠師。本身是工業設計專業出身的他,之後進入臺南藝術大學影像管理所學習,曾在音樂活動策劃領域工作數年。然而,人生的轉折出現在他回到高雄美濃的家鄉時,他發現家中老伙房的屋脊瓦片滑脫,雨水滲漏。當時女兒剛出生,正值育嬰假的他,請來一位戴師傅進行修繕,自己則在一旁觀察記錄。「我一開始只是好奇工法,沒想到越看越有趣,忍不住問師傅能不能玩玩看」李玄斌笑著回憶。

 

老家伙房維修中

 

隨著嘗試不斷,他發現自己對修瓦技術越來越有興趣,最終向戴師傅請求成為學徒。「師傅一開始以為我只是玩票性質,但幾個月後缺工時,他打電話問我能不能來幫忙。」那通電話,標誌著李玄斌正式踏入這門工藝的世界。

 

老家伙房維修後

 

多年來,他從門外漢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匠師,如今開始傳承技藝,帶著一位34歲的學徒。「他原本在種田,我問他有沒有興趣來學,但初學瓦不容易,現在遇到不少挫折。」修瓦工序繁瑣,從灰漿比例到瓦片排列都需精準無誤,任何一個細節出錯都得重頭來過。「這是一門需要耐心的技藝,得讓身體記住每一步。」

 

李玄斌參與傅明光師傅傳習課實習

 

修瓦傳承拉警報「待遇再好也沒用,年輕人三天就撐不住」

 

台灣的瓦片修復工藝正面臨著日漸消失的危機。隨著都市化進程加速,傳統伙房逐漸被拆除或改建,瓦屋頂的需求也越來越少。瓦片修復的技術繁瑣且艱辛,還需要具備耐力與專業知識,即使日薪3,500元也難以吸引年輕人。「我們的工作不僅要在烈日下暴曬,還得長時間工作,很多人來沒幾天就離開了。」李玄斌無奈地說。

 

李玄斌親手修繕的老家內部,紅磚牆與瓦屋頂皆源自他的巧手

 

這門技藝需要極高的精準度,每片瓦片的擺放和灰漿的比例都影響著屋頂的穩定性。「漢瓦的工序複雜,至少得做個兩、三年才能出師。」目前台灣熟練掌握這項技藝的匠師屈指可數,師徒間的傳承斷層更讓修瓦技術面臨消失的風險。「現在北部的古蹟案經常要從台南調匠師支援」他說。

 

年輕匠師何處覓?「待遇雖然不錯,但你得能吃苦、不怕高、也不怕曬」即便有熱情,年輕一代對這門工藝的興趣仍然不高。李玄斌笑著自嘲:「剛開始時,我也常在屋頂上問自己,為什麼選了這麼辛苦的工作」、「我媽媽曾對我說,早知道我要走這條路,當初就不讓我讀書讀這麼高。」

 

台南大南門碑林屋面維修

 

南台灣的烈日「烤」驗!40度酷熱下的修瓦日常

 

修復瓦片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尤其是在炎熱的南部地區,烈日下瓦片的表面溫度經常高達40度以上。「我常常早上9點就開始恍神,到中午時,人彷彿進入了出神狀態。」即使如此,李玄斌仍堅持每天早起投入工作。

冬季的工作稍顯輕鬆,但梅雨季節則成為他們最大的敵人。「如果雨量預測超過50%,我們就不得不取消當天的工程。」雨水的滲漏會影響灰漿的黏合度,增加瓦片滑落的風險。每一項修繕工程,都必須在嚴謹的計畫和細緻的操作中完成。

 

老宅庭院一隅

 

「一片瓦,一段情」 修復的是老屋,也是世代的記憶

 

對李玄斌而言,瓦片修復不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一種文化的守護。「很多人修房子,不是為了自己住,而是為了保存家族的記憶。」他分享道,許多家庭對祖屋有著深厚的情感,只要屋頂損壞,他們就會積極修繕,因為這代表了代代相傳的情感紐帶。如今,李玄斌的修繕足跡遍及台南、高雄、屏東等地。「嘉義以南的案子我都接。」透過修復這些老屋,他感受到的不僅是工藝的成就,更是一份文化保存的使命感。他希望,透過他的雙手,能為台灣留下更多傳統特色建築與文化記憶。

 

李玄斌參與傅明光師傅傳習課實習

 

談及未來目標,李玄斌不僅計畫成立自己的公司,也希望透過網路擴展業務,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此外,他還持續進修,向傳統工藝大師傅明光學習更多漢瓦技術。「我們的目標是讓老屋重新煥發生機,就像會呼吸的建築。」李玄斌相信,透過不斷學習與創新,能讓這門工藝在現代找到更多發展空間。「我們不能只靠熱情維持這門手藝,還需要更廣泛的支持。」

 

美濃香蕉與黑膠民宿維修

 

如果不做,這些屋頂和記憶都會消失

 

瓦片是台灣傳統建築中的靈魂部件,不僅能遮風避雨,更是先人智慧的結晶。在客家伙房的斑駁瓦片之間,隱藏著台灣過去的日常生活、風土人情,而修復這些瓦片,正是將這些歷史重新撫平,使它們再度發光。然而,隨著現代建築的普及,傳統老屋逐漸消失,掌握修瓦技藝的匠師也越來越少。「我們不只是修瓦,而是守護記憶」李玄斌說。

 

李玄斌站在整修完的伙房前,紅瓦黃牆重現家族記憶的風華

 

「未來的台灣,不應該只有高樓大廈,也應該有老屋的溫度。」他深知,這門古老的工藝需要更多人關注與重視,才能讓這些歷史的建築在時間的洪流中得以保存。李玄斌的故事,便是這股逐漸消失的傳統工藝中,一位堅守者的努力與堅持。「唯有透過社會的共同努力,我們才能為後代留下一座座會呼吸的老屋。」他期望,透過自己的雙手,讓這些老屋繼續在台灣土地上訴說它們的故事。

 

 

圖片來源:放言記者林可妮|攝影、李玄斌提供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