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財經
放.新聞
財經

千禧年台灣經歷二次金改⋯金融市場變的更穩定發展?劉燈城分析「六大重點」肯定「新新併」將成為新的里程碑!

2024.11.13
19:11pm
/ 放言編輯部 王晨芝

回顧推動「二次金改」的經驗,劉燈城的心得是,重大的改革往往有一定的複雜度,尤其金融改革屬於結構性、基礎性改革⋯⋯

 

2000年由前總統陳水扁領導的民進黨首次執政,為解決開放期亂象,台灣進入連續兩次的金融整頓期。不過,面對時代變遷,台灣在金融市場的表現不如以往,當年「靈魂人物」前財政部次長、台灣金、合庫金、華南金等多家大型公股金控董事長的劉燈城剖析他的觀察,他表示,近期台新與新光兩家金控整併為例指出,這是事隔多年台灣首次的金控公司間合意併購,透過市場機制來解決「Overbanking」的問題,將成為台灣金融整併作為一個好的起點,並為台灣金融產業發展帶來正面影響。



劉燈城日前接受《聯合報》專訪,以自身觀察的六大現象指出,第一、台灣前五大銀行市占率不增反減:2004年我國前五大銀行資產市占率為37.05%,2024年6月底不增反減,下降至35.35%,遠低於新加坡92.2%、香港73.3%、日本63.6%、南韓88.0%、及美國49.7%,他認為,這代表我國銀行規模相對較小,並沒有出現國際性大型銀行。

 

第二、劉燈城表示,前五大銀行中公股銀行家數減少:2004年,資產前五大銀行全數均為公股銀,包括台銀、合庫銀、土銀、一銀、華銀,但到了2024年6月底,前五大銀行中公股銀僅剩台銀、合庫、一銀3家,其餘2家為民營銀行,包括中信銀排名第2、國泰世華銀排名第5。

 

劉燈城指出,第三點,公股銀行市占率大幅下滑:2004年公股銀市占率高達60.46%,及至2024年6月,八大公股銀市占率僅餘46%,若加計其他農業金庫、輸銀、高雄銀等其他公股銀行,也僅48.2%未過半。

 

第四點、金融業產值比重下降:2004年金融及保險業生產毛額占我國GDP比重為7.47%,2023年下降為6.47%,更遠低於新加坡的14%;第五點、銀行業ROA、ROE不高:以2004年及2023國銀的資產報酬率(ROA)與淨值報酬率(ROE)來看,2004年分別為0.63%與10.3%,2023年則分別為0.73%與10.4%,成長幅度有限,與國際上普遍認為好的銀行獲利ROA須達1%以上已顯示國銀獲利能力不足。

 

最後,劉燈城指出,金融業股價漲幅有限:相較於電子類股例如台積電,金融股股價不論是大多數的公股或民營金控、銀行,漲幅相對有限,相較於三商銀股價於80年代甚至曾高達上千元台幣,如今實在是兩樣情。

 

劉燈城接著表示,之所以出現上述的六大現象,關鍵問題出在金融市場在這20年間整併不足,像銀行仍太擁擠,本土銀行仍多達38家,獲利不高,競爭力不足,尤其在國內產業邁向國際化的進程中,卻連一家區域級規模的銀行都沒有,可以伴隨台灣產業進軍國際。對於目前金融股價相對偏低,劉燈城解讀,這代表市場對於我國金融業的競爭力與前景評價不如高科技電子業。

 

他感慨地說,這20年來由於金融市場缺乏有力的整併,使金融商品同質性過高,欠缺大型金融機構進入國際舞台競爭,導致國際化、創新化、多元化不足而使金融產業幾乎沒有進步。

 

回顧推動「二次金改」的經驗,劉燈城的心得是,重大的改革往往有一定的複雜度,尤其金融改革屬於結構性、基礎性改革,加上金融事業的資本龐大,公民營企業合併更涉及定價、換股比率、員工權益、經營權移轉等問題,需要相當時間的規劃、溝通取得共識,才能奏捷,但他對此強調,即使困難很多,政府仍應積極創造誘因鼓勵業者進行合併。

 

 

(圖片來源:民視新聞、彰化高中臉書)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