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直評 / 言所欲言
放.直評

希望台灣和香港的那道無形距離 越來越遠...

2019.07.24
17:32pm
/ 鄒宜鈴

所謂的轉型正義,不是要鞭屍,而是要明瞭過往的傷痛是怎麼形成的,不再害怕黑夜的到來,更能體會現今民主的可貴,真正落實民主需要捍衛的一環。反之,如果什麼都不做,歷史就會來教訓你,別說白色恐怖這種事不可能重演!

 

香港元朗發生身穿白衣的眾多黑道,無差別追打民眾,港警卻在一旁納涼的事,這怎人不叫人怵目驚心!

 



那些白衣黑道的背後靠山是誰?是香港特區政府嗎?那香港特區政府的背後靠山又是誰?是中國中南海嗎?這幾個問號,就像洋蔥一樣,一層挨著一層,彼此之間看似沒有關係,卻水乳交融的很。

 

台灣獨裁者也曾御用黑幫攻擊抗議群眾

 

一個獨裁政權,怎麼可能坐視遊行、抗議…,這種因為有民主信仰的價值,才滋生出的自由意志隨時隨地的發生?忍一時,不代表可以忍一世,就算自己要裝一下不能直接出手,也要委由黑道出手教訓、教訓那些自以為可以改變什麼的人。

 

其實我們不需太過訝異,因為這些台灣都經歷過,只是很多人忘了而已!從以前黨外時期抗爭的黑影幢幢,到現在白狼的統促黨時不時就出來叫囂,黑道永遠是嚮往獨裁政權的,甚至會成為獨裁者的御用工具。只不過在黨外時期,黑道打抗議群眾,群眾會被說成是暴民;現在則是沒有暴民這回事,所以白狼們很不習慣,超級懷念以前打暴民,還會被歌頌的美好時光。

 

台灣不同世代對於民主認知有異

 

台灣的民主很年輕,我們可以一人一票直選總統不過是23年前的事;解嚴的話,則是32年前的事;美麗島事件更早一點,是40年前的事。換句話說40歲以下的人,對於民主這件事,可能會很習以為常。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已經在享受民主了,再加上台灣對於民主需要捍衛和保護的教育,幾近於零,因而讓為數不少的人,以為民主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完全不知道民主是許多前人流汗、流淚、流血,甚至是喪命所換來的!

 

台灣年輕人訝異於香港元朗的白衣黑道,那台灣的中年人和老年人呢?以前「暴民」橫行的年代,現在50歲左右的人都還小,爸爸、媽媽從小就耳提面命,小孩子有耳無嘴,對於政治的事不要管、不要理、不要說,當做什麼都沒有發生,日子可以照過就好。

 

台灣人的勇敢,或許有展現在創業上,不然早年怎麼會有「一卡皮箱凸全世界」的話出現。但是不幸的是,勇敢這回事,沒有體現在參與公眾社會議題上,至於那種會起身和建制派的既得利益者對幹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不是要鼓吹大家去當烈士,而是在面對會影響未來生活方式的決定時,要更加的深思熟慮,和勇敢。

 

台灣人真得如此不勇敢和鄉愿嗎?

 

翻開台灣的歷史,還真是處處滄桑!不斷被殖民,就算清醒認清威權獨裁的本質,想要起身反抗,換來的卻是家裡支柱的屍身,那種苦和痛,是會制約人的。

 

人要往前走沒錯,但是絕對不是忘記歷史,或是把傷痛遮起來,假裝什麼都沒發生過就可以。因此所謂的轉型正義,不是要鞭屍,而是要明瞭過往的傷痛是怎麼形成的,不再害怕黑夜的到來,更能體會現今民主的可貴,真正落實民主需要捍衛的一環。反之,如果什麼都不做,歷史就會來教訓你,別說白色恐怖這種事不可能重演!

 

中國無所不用其極宣傳「一國兩制」

 

台灣和香港實際的距離,坐飛機不用一個小時就能到。香港元朗白衣黑道人手中的籐條,讓人希望台灣和香港的無形距離最好越來越遠,而且永遠不要有交集的一天,說什麼都不要和「一國兩制」沾上邊,那要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了。

 

為了宣傳「一國兩制」,或是美化自己的所作所為,中國是無所不用其極的想方設法對國際宣傳。就像在七月初的時候,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開始用推特,中國駐美大使館的推特帳號,也在同一天啟用。

 

中國境內不是禁止使用推特、臉書、Gmail嗎?怎麼官員外派到國外,就開始用起這些過於自由,可能會顛覆政權的玩意呢?或許可以從崔天凱在推特的第一篇發文找到答案:「我很高興加入推特並期盼與更多美國人交流」。

 

不過,崔天凱對於交流的定義,顯然不是平等的概念,而是很上對下,甚至是帶點威權式的命令。因為他的第三篇推文就是「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使中國分裂的意圖都不會成功。那些玩火的人終究只會引火自焚。就這樣。」

 

美國人不買單中共「台灣是中國一部分」言論

 

那麼崇尚自由的美國人買單嗎?崔天凱這則推文,下頭的回應很精彩,不是反駁就是嘲諷,有人說台灣是「自由民主的主權共和國」,甚至有人直接把新疆集中營的報導連結貼給崔天凱,這不叫打臉,什麼叫打臉。

 

美國人不買單,那崔天凱這樣的言論,如果直接訴諸的對象是台灣人,台灣人的反應又會是如何?會群起抗議嗎?還是會有人噤聲不語,甚至反過來指責抗議的人,引來戰爭?

 

不得不承認的是這兩種人和現象,在台灣社會都真實的存在,而且人數互有消長。當沉默,或是出來指責抗議會引來戰爭的人越來越少時,台灣才不會步上香港的後塵,台灣和香港那道無形的距離,才會真的越來越遠!

 

 

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劉安書

 

最新新聞
鄒宜鈴
台北市民。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