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財經
放.新聞
財經

《放・獨家》聯發科以前靠山寨晶片,現華為是貴人?!

2020.07.14
13:23pm
/ 放言編輯部 資深編輯 陳依旻

不少媒體將蔡明介、張忠謀相比,原因不外乎聯發科絕大部分營收在中國,而台積電訂單來自全世界。

 

以前靠山寨晶片,現在華為是貴人?受惠華為轉單效應,聯發科(2454)近期受惠股價飆漲至18年高點674元,董事長蔡明介早年因支持本土意識,被認為是綠營,但多年來,絕大部分營收在中國,讓人好奇,是為了利益捨棄台灣,還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以「山寨霸主」起家搶下「股王」寶座

 

中國國產手機發展的前10年是聯發科的鼎盛時期,在晶片界立足可說從2003 年開始,當「山寨機」開始在手機市場上出現,它在那時,被當成了「唯一獲得」移動處理器晶片製造技術的國內廠商,所推出的第一款手機解決方案,成了不少「山寨機」廠商首選;「今日山寨,明日主流。」是董事長蔡明介的名言,至今仍紅遍中國3C市場。

 

聯發科以中國手機「山寨霸主」起家, 2001年於臺灣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2002年躋身全球十大IC設計公司,同年4月股價一路上漲到 783 元,搶下「股王」寶座,有人說,任何一個時間點,市場中都會有個股王,但當股王創下超級天價,往往是抬轎人摔成重傷的起點。聯發科就是如此,雖然積極佈建新產品,但當產品生命週期已步入成熟期,獲利也逐年消退,股價一度跌到歷史低點 171 元。

 

蔡明介沒有「一蹶不振」四個字

 

智慧型手機在2011 年成市場主流,山寨機、功能機逐漸沒落,聯發科開始提供平台解決方案,轉型移動處理器,但採購廠商仍以中國國內品牌居多,且在這方面著墨的品牌還有高通、三星,高通驍龍、三星Exynos、麒麟晶片的崛起,意味聯發科丟了高端晶片市場。

 

有別於歷代股王,聯發科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不屈不饒。」騰旭投資的投資長程正樺曾指出,聯發科跨入手機晶片後,相關部門連年虧損,虧3年、4年、5年,但蔡明介持續堅持,直到第6年終於賺錢,「很少高科技公司能忍受一個部門虧3年以上。」

 

截自2019年9月,聯發科股價約每股380元,雖然比起高點783元,不僅腰斬,還一半都不到,但慶幸的是,脫離2005年的歷史低點。

 

聯發科現在貴人是華為?

 

美中貿易的緊張氛圍下,5G正處風暴核心,華為海思半導體公司成立以來專門幫忙打造麒麟晶片,但設計出的晶片,實際上,是由台灣的晶片代工龍頭台積電所製造,就在美國上個月頒布新一波禁令,限制台積電不能再為他們代工,華為困境顯而易見。

 

去年,華為營收創歷史新高,海思今年首次成為全球第 10 大半導體公司,如果沒有任何一家半導體廠幫忙生產晶片,9 月 12 日起,華為恐只能靠庫存晶片度日,一年超過台幣 3,000 億的營收將大半消失並落入競爭者手上。

 

聯發科在與高通、三星「三足鼎立」晶片市場中有轉機

 

就在大家以為華為將陷入絕境,聯發科突然宣布自家最新晶片的好消息,分別是天璣1000和今年5月18日發布的天璣820,據悉,前者市場銷售情況非常可觀,跑分達到了53萬分;後者是中端晶片,首發機型是紅米10X,而這項好消息,也可說是聯發科在三足鼎立的晶片市場下迎來「自己的轉機。」

 

華為與台積電的訂單已接近尾聲,今年華為已有7款手機採用聯發科方案,分別是型號Enjoy 10e、Honor Play 9A、Enjoy Z、Enjoy 20 Pro、Honor Play 4、Honor 30 Lite、Honor X10 Max。下半年華為將加速採用聯發科5G手機晶片,明年甚至會推出多款搭載聯發科5G晶片的新款手機,以維持華為本身在5G智慧型手機市場占有率及全球出貨量。

 

姑且不論華為從聯發科技購買有鑽法律漏洞的疑慮,如果下半年,聯發科5G手機晶片被華為擴大採用,出貨量將上看7,000萬套;明年,華為如果有6成5G手機採用聯發科晶片,預估將帶動出貨量上看1.7億套。

 

受惠5G商機、華為轉單,聯發科股價持續猛衝,本月8日收盤價達661元,首度收盤總市值破兆元大關,盤中最高價674元,創歷年新高點,蔡明介身價也因聯發科上漲近90億。

 

台積電與聯發電的差別在「訂單是全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就算蔡明介經過10餘年的發展撕下「山寨」標籤,成功轉型自主設計,並讓聯發科成蟬聯全球前10大IC設計公司,卻始終不像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一樣備受尊重?

 

過去不少媒體將兩人相比擬,原因指出聯發科絕大部分營收在中國,成為對岸的俎上肉,但台積電訂單來自全世界。

 

業界了解蔡明介的人都知道,早年他支持本土意識,是深綠陣營。但值得探究的是,從情義面看,這些年他是否已拋棄台灣情,屈就兩岸政商,讓自己成為唯利是圖的商人?從商人角度看,蔡明介其實只是「在刀口上做生意」,何錯之有?

 

 

照片翻攝自《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臉書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