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歌壇大約在1980年代後期到2000年代中期的十幾年期間,非常盛行推出各式各樣的合輯,也有過像《美麗新世界》這樣頗為成功的作品,帶動了張洪量、張信哲等歌手的個人專輯發行
說到「合輯」這類音樂產品,有人喜歡它是因為「俗擱大碗」,有人則是覺得「兼容並蓄」,內容多元豐富,不管是哪種原因,都讓它擁有基本的市場,而持續地出現在台灣和全世界的唱片產業中。不過,台灣的歌壇大約在1980年代後期一直到2000年代中期的十幾年期間,曾經非常盛行推出各式各樣的合輯,也有過幾張頗具代表性的作品,為什麼在那段期間會有這樣的風潮出現,這得先從台灣音樂市場的特性講起。
台灣的「單曲」無法發展出市場規模
在英美或日本向來都有發行單曲的慣例,歌手錄好一張專輯時,唱片公司會先選出第一主打歌,在專輯發行的前一、兩個月把這首歌以單曲的形式發行。因為在歐美這麼大的市場,音樂傳播推廣的速度比較慢,有很大部分倚賴各地方電台的播放,大多數聽眾是先從廣播聽到一位歌手的新歌,如果受到歡迎的話就會引發後續的點播,而歐美都有因應單曲設立的排行榜,其計算多半是綜合銷量和電台播放量,因此發行單曲的做法就像是一種預告和市場調查,讓媒體和聽眾意識到某歌手快要發新專輯了,也讓唱片公司對市場的反應先心裡有個底,進而調整之後第二波單曲和專輯發行時的行銷策略。當然也是有純粹就是只要發一首單曲而沒有後續專輯的,在有此種市場模式存在的情況下,單曲作品也都有機會獲得足夠的注意力和銷量。
在台灣,一方面,音樂市場的規模沒有到那麼大,產品流通的週期很快,一張專輯的買勢差不多兩個月就走到盡頭了,沒有時間先發一兩支單曲再發專輯的花上一、兩個月慢慢鋪陳;另外一方面,台灣早期正版觀念還不普遍的情況下,消費者花100元就可以買到三捲盜版卡帶專輯,即使後來比較有正版觀念了,10首歌的專輯也只要100多元就可以買到卡帶、300元就可以買到CD,花了100多元只買到1首歌,在大部分的消費者心裡還是認定為「浪費錢」、「沒必要」。既然單曲的銷售無法推進,但唱片公司還是有「配合商業活動」、「測試市場水溫」、「推銷新歌手」等等,各種單曲能達到的功能需求,便促成了在唱片產業開始蓬勃發展的80年代末期,各類合輯紛紛冒出頭的風潮。
「合輯」集諸多功能於一身
合輯有幾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為了配合商業或公益性質的各種活動所出的附加產品,像是許多電影電視原聲專輯、大學城大專創作歌謠比賽優勝紀念專輯、為選美活動所出的《美就是心中有愛》合輯等等,這種自然是以推廣其附屬的活動為最主要目的。另一種最「簡單」的就是把已經唱紅、很受歡迎的勁歌金曲,以某種名目集結在一張專輯中,像是當時飛碟唱片《電視牆》、《電影街》系列合輯,是把旗下歌手曾經唱過的電影電視主題曲集中起來重新發行,寶麗金唱片的《流行廣告主題曲大賞》則是知名廣告歌曲的集結;滾石唱片在90年代收購新格唱片之後,也把新格擁有版權的上百首知名校園民歌,重新整理發行成《滾石金韻民歌百大精選》系列合輯。之所以說這類合輯最「簡單」,是因為這些歌曲版權都是唱片公司已擁有的資產,不需再多花成本處理版權,這麼做反而是一種「資產活化」再利用,而把這些已經都很暢銷的歌曲集中在一張專輯,對消費大眾來說是非常划算的「大補帖」,不需要太用力推廣行銷就會有不錯的銷售成績。第三種就是集結眾多有潛力的新歌或是新人歌手,以企劃的概念串連整合,唱片公司出這類的合輯通常就是在「試水溫」。
在台灣音樂產業的黃金時期,唱片公司覺得有發展潛力而簽下來的歌手和歌曲都非常多,但不是簽了約就一定能馬上成功發片,當時的兩大龍頭公司滾石唱片和飛碟唱片,即使一個月發3、4張專輯,也還是有發片計劃已經排滿到一年多之後的情形。再者,唱片公司的企劃製作及宣傳的資源有限,都要用在刀口上,這樣的合輯發行,通常不會像一般專輯一樣舉行記者會、安排上通告,頂多下一些電台廣告預算,讓作品在市場自然靠著口碑發酵,如果歌手在這樣的情況下也能被注意到,通過市場考驗再來發個人專輯,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事。這樣的做法其實早就有跡可循,滾石唱片在1981年的創業作就是一張由潘越雲、李麗芬和吳楚楚合作的《三人展》合輯,專輯發行後,滾石根據市場反應簽下了潘越雲,她成為滾石的第一位簽約歌手,同年就推出了首張個人專輯《再見離別》。
《美麗新世界》是合輯的代表作之一
1989年2月滾石唱片推出的《美麗新世界》可說是那個時期合輯大為成功的代表作之一。這張合輯裡收錄了趙傳唱的廣告歌曲〈噢!莎莉〉,趙傳在3個月前才以首張專輯《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一砲而紅,再以「美女與野獸」的搭配接下了以女性為目標群的機車廣告代言,很想要多聽他唱歌的歌迷在他第二張專輯還未推出前得以靠這首歌一解相思,讓這首歌成了這張合輯最開始被大眾注意到的帶動者。緊接著爆紅的歌曲是張洪量的〈你知道我在等你嗎〉,當時張洪量已在別家公司出過一張個人專輯《祭文》,但曲風太特別完全沒被市場接受,甚至很多人不知道他是發過片的歌手,這首〈你知道我在等你嗎〉成功幫他重新塑造出一種憂鬱深情創作才子的形象,歌紅了也使滾石吃了定心丸,後續幫他再推出個人專輯《心愛妹妹的眼睛》。另外,已經因紅螞蟻合唱團主唱身份小有名氣的羅紘武,以及之前在潘越雲專輯中合唱過〈你是唯一〉而備受期待的張信哲,在這張專輯中的歌曲也頗受好評,其實當時兩人的個人專輯都已在籌備錄製中,不久後就陸續發行,這張合輯等於是為他們的出擊先做了暖身。
不過也是有試過水溫反應很好卻沒有後續的,合輯中的〈我的驕傲,你〉由吳倩蓮演唱,是當年軍校招生的主題曲,首次露臉的吳倩蓮歌唱實力很受肯定,也引起許多人詢問這個女生何時要發專輯,但後來吳倩蓮決定要往戲劇發展而跑去香港演電影,個人專輯也就此無疾而終。這張合輯大受歡迎,成功達成「測試新歌手受歡迎程度」、「為將發片的歌手暖身」、「替還沒出下一張專輯的歌手保持熱度」的三大目標,這讓滾石把「美麗新世界」發展成一個系列,後續又出了《美麗新世界2~戰爭與和平》及《美麗新世界3~大風吹》,但或許是選曲上比較參差不齊,都沒有第一張來的轟動。
(張雨生和小虎隊也是通過合輯測試後出道的歌手)
同時期中,飛碟唱片也有因為歌手在合輯裡表現得太出色、太受歡迎,而馬上幫歌手製作專輯發行的例子,一個是在《6個朋友》合輯裡演唱〈我的未來不是夢〉的張雨生,另一個就是在《新年快樂》合輯裡演唱〈青蘋果樂園〉的小虎隊,可見當時的唱片公司多以這樣的方式來發掘及測試新人。
合輯到了近幾年變得比較少見,其實也與串流平台的發展有關係,聽眾想聽哪些暢銷歌曲,大可去選擇一個平台策劃好的播放清單,或是自己編列一個,把想聽的歌都收納其中,已無購買合輯的需求。而串流平台的特性,也讓唱片公司的新人不需要做出一張完整的專輯,隨時完成一首歌就可以發表,也馬上可以從點擊次數獲知市場的反應來調整後續的發展方向,看來「合輯」這樣的概念可能也會慢慢變成歷史了。
(圖片來源:翻拍專輯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