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文創 / 華語歌曲
放.文創

集結三毛與李泰祥心血,齊豫〈橄欖樹〉達成藝術歌曲與通俗流行歌曲間的完美平衡

2020.10.27
17:32pm
/ 放言編輯部 資深編輯 廖明潔

〈橄欖樹〉在戒嚴時代成為禁歌,依舊以本身蘊含的能量廣為傳唱開來,成為每個華人都哼唱得出來的流行歌曲。這首歌奠定李泰祥的大師地位,也和齊豫成為密不可分的代名詞,後來不少人進行翻唱,卻無法唱出齊豫歌聲中的遼闊和自由之感

 

每個人對「流行歌曲」的認定有不同的標準,有的人認為必須是歌詞和旋律通俗流暢、易記易唱的歌,有的人則認為歌曲要被廣為傳唱甚至流傳後世才行。在華語流行音樂史上,有那麼一首聽起來很不像一般的流行通俗歌曲,卻可以在華人社會流傳了幾十年,幾乎每個人都可哼上個一兩句,這首特別的歌就是齊豫的〈橄欖樹〉。

 



古典音樂通俗化,通俗音樂精緻化

 

這首歌和同名專輯最關鍵的角色自然是製作和創作了整張專輯12首曲子的李泰祥。李泰祥是出生在台東的阿美族人,從國立台灣藝專音樂科畢業後,進入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擔任小提琴首席,本來人生道路應該就此穩定的走在古典音樂演奏和教職的路上,卻因為獲得訪問學者獎學金去美國進修,接觸到不同的音樂及觀點,回台灣後就改投入音樂創作,他曾自述,「我決心要從嚴肅的音樂工作崗位走入群眾,寫出有風格,能表現我們現在大眾生活最動人、精緻的感情,寫出眾人的歡喜悲樂和對時代的感覺」。1977年,李泰祥把台灣及中國傳統民謠重新編曲,用管弦樂團結合搖滾樂演奏的專輯《鄉》十分暢銷,讓他有了知名度;當時台灣開始吹起校園民歌風潮,李泰祥也寫了一些曲子,只是大部分還在就學中的民歌手們不容易領略他帶著古典音樂特色的曲調,大眾也覺得有點曲高和寡,李泰祥的「古典音樂通俗化」夢想遲遲無法施展,直到1978年他遇到了齊豫,才把拼圖上缺的那一塊給補齊了。

 

校園民歌的盛行風潮下有兩大重要比賽各據一方,一個是新格唱片舉辦的「金韻獎」,另一個是海山唱片舉辦的「民謠風」,學生們大都是經由參賽的途徑被發掘而進入音樂圈,不過因為派系分明又競爭激烈,能在其中任一個脫穎而出都是不容易的事。當時身為台大考古人類學系三年級學生的齊豫,先是參加第二屆「金韻獎」獲得冠軍,隨後又在首屆「民謠風」拿下獨唱組優勝,和鄭怡成為僅有的兩位同在這兩個比賽都獲得優勝的歌手。李泰祥正是當屆「金韻獎」的評審,他在比賽中聽到齊豫演唱Joan Baez的〈Diamonds & Rust〉驚為天人,認定齊豫就是他一直在尋找的可以唱出他作品精神的理想詮釋者。李泰祥的想法,簡而言之就是讓古典音樂通俗化,讓通俗音樂精緻化,他想透過自己的古典音樂素養把通俗音樂改造,再以這樣的歌曲為橋樑,引導聽眾走進古典音樂的殿堂。除了樂曲,他也認為當時的歌詞不夠細緻深刻,若能以詩入歌或是和文學作家合作寫詞,應該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他為齊豫製作的《橄欖樹》專輯正是這些想法的體現。

 

〈橄欖樹〉實現李泰祥的概念

 

《橄欖樹》專輯在1979年推出,專輯同名歌曲是李泰祥早就已創作完成、只待有緣人出現的「壓箱寶」。歌詞的作者是作家三毛,這首主題是流浪的歌詞交到李泰祥手上的時候寫的是「為了小毛驢,為了西班牙姑娘的大眼睛,流浪遠方」,因為三毛在西班牙流浪期間看見很多小毛驢在原野奔跑,加上西班牙詩人Juan Ramón Jiménez知名作品「Platero and I(小毛驢與我)」給了她靈感。不過李泰祥覺得這詞不好譜曲先擱置一旁,後來民歌手楊祖珺看到,改寫成「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為了山間清流的小溪,為了寬闊的草原流浪遠方」,這一改是容易入曲了,卻讓三毛不太滿意,她認為「如果流浪只是為了看天空飛翔的小鳥與大草原,那便不必去流浪也罷」。齊豫是在金韻獎頒獎後不久去到李泰祥家中,首度聽到他彈唱這首歌,第一印象就是「這首歌怎麼這麼好聽」;等進錄音室錄唱時卻吃盡苦頭,她最初是用唱西洋民謠的唱法去唱,李泰祥卻提出很多想法,要她把這首歌唱得很寬闊、不能有虛音,因為他認為「虛音是靡靡之音」,她被反覆磨了好多次才終於把這首歌錄完。

 

〈橄欖樹〉以民謠吉他的彈奏開歌,一開始聽到會以為不過又是一首典型的校園民歌,等到齊豫清亮空靈又帶著一絲純樸天真的嗓音出現,歌曲就呈現出不同於一般流行歌曲的格局,旋律的走向帶著濃厚的藝術氣息卻不會讓聽者覺得有距離,編曲的安排則讓歌曲顯得更厚實遼闊。齊豫本來就有一副得天獨厚的好嗓子,經過李泰祥的調教,加上她對於歌曲有極佳的感受力和掌握度,完全把歌詞中的意境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齊豫在日後受訪時曾略帶玩笑的說,錄〈橄欖樹〉的時候,「李泰祥簡直是把我當樂器來使」,李泰祥對於「人聲」也是一種樂器的想法,其實在專輯的封面安排上也可看出一絲端倪,相較於一般專輯封面會有大大的歌手名字,這張專輯比較強調的是「橄欖樹」這個作品的名稱,而「李泰祥作曲、編曲、指揮」字眼的篇幅與「齊豫主唱」是一樣大的,李泰祥終於找到一個最適合的「樂器」來完美呈現出他心中企劃已久的〈橄欖樹〉這個「作品」。

 

這張專輯中另外有詩人羅青的詩作譜曲的〈答案〉、蓉子的詩作入歌的〈青夢湖〉,胡慧中主演電影《歡顏》的同名主題曲是沈呂百所作的詞,插曲〈走在雨中〉詞曲皆出自李泰祥之手。李泰祥在這些歌曲中運用了古典音樂的樂章式結構來鋪陳旋律的進行,並把繁複的管絃樂團編制運用在民歌與流行音樂中,大大拓寬了華語流行歌曲的視野及界線。民歌時期雖然不乏以詩入歌的作品,《橄欖樹》專輯還是以強烈的獨特風格脫穎而出,成為歌曲與文學跨界合作的經典之作,之後也被選入「台灣流行音樂百佳專輯」的第三名。

 

如此標榜自由自在,聽來「無害」的〈橄欖樹〉,在戒嚴時代還存在的歌曲審查制度下卻被禁止發行,因為當局認為「流浪」的主題是對國民政府敗退來台的諷刺,而「我的故鄉在遠方」則是對大陸對岸的嚮往。歌曲被禁止發行,反而更引起大眾的好奇,〈橄欖樹〉不能藉由大眾傳播媒體宣傳打歌,依舊以本身蘊含的能量廣為傳唱開來,還傳唱到了星馬、中國等地,成為每個華人都哼唱得出來的流行歌曲。這首歌奠定了李泰祥在華語樂壇的大師地位,也和齊豫成為密不可分的代名詞,後來有不少人進行翻唱,卻無法唱出齊豫歌聲中的遼闊和自由之感。

 

 

圖片來源:翻拍專輯封面)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