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高論 / 豁然開朗
放.高論
豁然開朗

【豁然開朗】台灣民眾成功防疫 親中陣營活在過去

2021.01.01
12:42pm
/ 溫朗東

面對中國軍事上的持續恫嚇,全球疫情的持續蔓延,2021年的台灣仍然是挑戰重重。

 

上週(12月25日)國民黨臉書粉專附和亞洲週刊對蔡英文的指控(民選獨裁、新威權主義),證實了我這大半年來的猜想:國民黨的選戰策略跟中國有密切聯繫,產生分進合擊的態勢。也就是說,在台親中勢力跟中共已經高度整合,炮口一致要在2022年重現2018年的局面。 

 



歌頌港警的亞洲週刊,依照中國意向對蔡英文進行攻擊,並不是甚麼稀奇的事。怪的是在台灣有部分民意基礎的國民黨,竟然對這種中國官媒式的言論發文附和,甚至為亞洲週刊的整體公信力背書,完全忽視了亞洲週刊創刊後數次轉手,已經淪為中共外宣的一環。這不是巧合,而是親中勢力有系統性的整合攻擊。 

  

中國力量跟國民黨聯手,這一年來主打民進黨「獨裁」。這項策略的起因,在於2018年中國勢力嘗到了甜頭。包含國安單位在內的多項研究證實,中國正持續的透過網軍對台灣進行輿論戰。2018除了拱出「韓流」之外,對促轉會的「東廠」指控,當時也意外獲得共鳴。 

  

中國力量在2018的勝利中產生一種幻覺:「打民進黨『獨裁』有票!」於是從2019年總統大選開始,在網路論壇上反覆宣傳「綠共」一詞,並且在2020年越演越烈。 

  

綠共指的是「綠色共產黨」,意味著綠營的行事作風就像是專制獨裁的共產黨,票投綠營跟票投共產黨差異不大。經典案例像是馬英九說「台灣國安五法跟香港國安法不惶多讓」,這類的宣傳策略跟一般民眾的認知相距太遠,五個字,「作賊喊抓賊」。大抵而言只能是親中陣營的同溫層自爽,無法產生進一步的政治效應。 

  

對執政者造謠都可能無罪,何來獨裁之有? 

  

獨裁政權無法容許對統治者的批評,在中國,如果有人批評習近平奢華無度,馬上面臨人間蒸發的命運。在台灣,對蔡英文的批評不但不會被關進黑牢,連造謠都可能無罪。兩周前,七名網友造謠蔡英文吃6980元便當,法院判決無罪,理由包括「造謠的民眾不知道消息不實」、「消息不會引起民眾畏懼」。這判決本身當然有可議之處,但也同時證明了,台灣不是獨裁社會,公權力的運用必須要合乎法治原則。 

  

但親中勢力已經陷入瘋狂,就算是言論自由不保障的造謠,也把檢警的偵查說是打壓言論自由。三不五時把「獨裁」、「查水表」、「東廠」、「恐嚇民眾」、「恐怖統治」放在嘴邊,好像在台灣只要批評一下政府,就會喪失生命。這種政策宣傳策略,不僅脫離現實,還阻礙正常的公共議題討論。 

  

對多數台灣民眾來說,一是在乎主權,二是在乎民生。綠營要是在這兩點上有缺失,被檢討批評是天經地義。但國民黨在2020年初高喊要制定「黨公職赴中交流準則」,似乎有心要面對中常委近半在中國做生意或是參與交流協會的親中疑慮,但從去年8月之後,赴中交流準則就毫無下文,高高舉起輕輕放下,船過水無痕;在民生議題上,除了汙名化符合科學標準的美豬之外,更沒有太多著墨。反倒是中毒成癮般不斷說蔡英文獨裁,完全沒有正常在野黨該有的樣子。 

  

元旦演說 

  

回頭看今天早上蔡英文的元旦文告演說,過去一年,疫情超前部署,民眾團結一致對抗病毒,在全球被疫情肆虐一片蕭條下,台灣經濟維持正成長,股市再攀高峰。數位轉型、5G布建、戰略產業持續推動;社會住宅、育兒津貼、托育公共化、農民退休金已經上路。面對美豬進口的決定,蔡英文說:「台灣是依賴貿易生存的國家,這個歷經三任政府的難題,已經沒有迴避不處理的空間。因此,我要用最謙卑的心情,請所有國人同胞體諒,也希望大家能夠理解我們再三斟酌後的決定。」 

  

這樣的執政雖然不會說盡善盡美,但顯然跟國民黨指控的專制獨裁、傲慢無能扯不上邊。國民黨想要扮演稱職的在野黨,首要之務是要看到綠營執政的優點,知道台灣民眾的需求,看見優點,才能找出不足。但我必須悲觀的說,這樣的期許對於國民黨而言太過嚴苛,這個與中國合流的政黨並沒有把台灣民眾的權益放在心上,一心只想著高喊「蔡英文獨裁」的咒語,對2018年的大勝無法忘懷,渾然沒察覺到台灣民眾對中國資訊戰已經逐漸形成抗體,過去有用的抹黑,未來不再可行。 

  

面對中國軍事上的持續恫嚇,全球疫情的持續蔓延,2021年的台灣仍然是挑戰重重。新的一年裡,執政者最大的難題或許是:當最大在野黨如此荒腔走板,執政者是不是能夠保持謙卑,毫不鬆懈,持續把基層民眾的權益放在首位?當國民黨跟中國勢力聯手進行輿論攻勢,民進黨是否能夠拴緊發條,持續謙卑的對中間選民進行政策說明? 

 

 

圖片來源:總統府

 

 
最新新聞
溫朗東
曾任《udn鳴人堂》專欄作者、《udn相對論》執行編輯、自由台灣黨政策部主任。現為自由評論工作者,臉書發表時事評論常於各新媒體平台轉載引用。關心公共論辯、民主發展與弱勢權益。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