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988 李煥功高震主?
十三大的高峰,也推升了李煥的政治企圖心。他在中央委員票選中,獲高票居領先地位的結果,更為他樹立了不少政敵。這些政界人物至今仍不能原諒「李煥以祕書長職權,運用黨機器操縱得票數」的手法...
中國國民黨第十三屆全國黨員代表大會,在副祕書長宋楚瑜的策劃下,會場設計與表現形式都突破以往成規,令人耳目一新。大會上,祕書長李煥風靡與會的黨員代表;也在民眾心目中樹立了極佳的領導形象。
李煥自己也滿意極了。一九八八年七月七日,十三全大會揭幕典禮上,中央黨部祕書長報告黨務,李煥面對電視鏡頭侃侃而談。他的表情自信又堅定,配合有力恰當的手勢,儒雅中流露果斷的氣質;現場聆聽者,隨著他充滿說服力的講演而心緒感動。終了,全場掌聲如雷,電視機前目睹他如虹氣勢的民眾也鼓舞叫好。
「李煥又回返往日的顛峰了。」與李煥相識數年的老友,喜悅地傳遞著這樣的話語。
那次大會,確實是李煥政治生命的再放異彩。大會順利籌備與召開的過程中所展現國民黨活力洋溢的風貌,向國人與黨員證明,祕書長李煥是一位絕佳的經理人。講台上那場懾人心弦、鏗鏘有力的演說,更說明李煥是一位具備群眾魅力的政治人物。
十三大之後,李祕書長的聲望與地位節節上升;直至今日,人們仍難以忘懷他那傑出無人能出其右的表現。
十三大的高峰,也推升了李煥的政治企圖心。他在中央委員票選中,獲高票居領先地位的結果,更為他樹立了不少政敵。這些政界人物至今仍不能原諒「李煥以祕書長職權,運用黨機器操縱得票數」的手法。
高票風波
十三全票選中央委員,李煥的得票數居高位,黨內高層有兩種說法。來自李煥的解釋,是投票結果完全是黨代表自發性的自由抉擇,做祕書長的他,也未能料及自己會高居前位。七月十二日,選舉中央委員開票時,李煥眼看自己的得票數累積不下,覺得不妥;在開票過程中,曾私下向李主席表明,他自己的票數過高顯然易遭非議,請示是否要「想辦法」把票數壓低。
李主席當即認為投票就是公正、公開、公平,由黨員表達自由意願,若為票數高低而動手腳,不但違反票選精神,更有舞弊之嫌,不能考慮。李煥說,既然主席有這樣的主張,他也認為應照常開票,但為避免票數多寡引發爭議,他建議不要公布得票數,以保留得票過低黨內資深人士的顏面。李主席同意這是可以採行的良策。
認定李煥是挾黨祕書長職位之便,拉高自己得票數,降低其他同僚,尤其是競爭者得票數字者,多年都無法忘懷十三全大會的場面。當時的行政院長俞國華以閣揆之尊排名落在三十五,俞國華與若干有同感的黨內好友,不排除十三全黨工人員的得票排名居於前茅是「人為的結果」。全會後,不滿投票安排的黨內高層,曾有人向李登輝主席表達強烈異議,對李煥有極不友善的批評。他們當中,有人曾提醒李主席,蔣中正總裁時代,有一次黨內這樣的選舉,發生類似黨內大老得票墊後,備受難堪的情況;蔣總裁十分不悅,事後以調換那位祕書長職務予以懲處,平息眾怒。國民黨內這些中常委級的元老指出,黨內選舉,黨幕僚長應該為了黨的團結與倫理,以手上的指揮權妥善配票,協助那些不便放下身段拉票的大老提高得票數字。
蔣總裁那時決定撤換未盡職守的祕書長,就是認為那位祕書長因一己之私,違反了黨內的良好傳統。
李主席並未立即更換李煥祕書長的職務;但據親近人士表示,主席從那時起就對李煥有所保留。李煥後來雖如願出任行政院長,卻紿終得不到李登輝信任,既未能升任副總統,又不能續任行政院長,不滿十三全中央委員選舉的黨政大員對李煥的掣肘,也是李登輝立定決心的主要原因。
祕書長操控全局,代主席無地置喙
與李煥相交甚久的官場人士認為,十三全大會的掌聲,李煥有得更有失。未能在選舉中央委員時知所收斂,恐怕是一向深沉的他所忽略的禁忌。另一方面,他的鋒頭遠超過原本拙於言詞和公開演說的俞國華,甚至比李主席還要風光,可能加深了他更上層樓的信念。
李煥在八九年五月俞國華易職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某些人的觀察中,多少是他個人想望大展宏圖的實踐。而這種高度自我期許的企圖心,與十三全大會上他無與倫比,被形容為功高震主的光彩有關。
出任主席半年的李登輝,在十三全大會上,默默觀察著黨內人事的動態。他入主國民黨才不及半年,雖然貴為主席,卻發現在李煥所領導的黨務系統裡,十三全大會的各項事務,他幾乎毫無與聞空間。這年的十三全是蔣經國主席在世時一手決定的;連七月七日開會的時間,據李煥報告,也是蔣主席親手挑選的,目的在配合民國七十七年,也有紀念七七事變歷史性日子的意義。
參與黨務的資深黨工人員中,卻傳出李主席堅持中央委員人選,有攬權的用心。這些黨工人士,後來大都投身入九○年二月十一日臨中全會,要求票選總統候選提名人的陣營。
那次十三全大會上,中國國民黨完成李登輝形式上登任主席,去除代理字眼的地位法定化程序。會議中,關於黨主席人事案,曾有黨代表以黨內民主化為由,要求投票選舉黨主席。黨中央李煥祕書長未予接納,仍循傳統,以起立方式表決;持反對意見的立委趙少康拒不起立頗受矚目。這位立委還曾在幾個月前的八八年一月發起支持李登輝任黨主席。
票選黨主席的建議,在九三年的國民黨十四全大會上,預料將會付諸實施。
十三全會期間,黨內保守勢力支持者,仍對蔣家操控黨權寄以厚望。據指出,那時,有黨內老人醞釀推出蔣緯國任黨的副主席。但在政治氣氛不容許,以及黨章未有副主席規定的限制下,只能當成構想,無法實現。
十三全,也是部分高齡中常委交出權位的會議。包括王惕吾、余紀忠等年逾七十的中常委,主動引退出任中評委,將中常委名位,讓給實際在政府運作中執要職的首長。
那也是一次表現形式備受民眾稱道的會議。國民黨中央模仿美國共和黨與民主黨每次總統大選年舉行提名大會的手筆,將揭幕禮會場林口中正體育場布置得極具現代化氣象。會場四週的電視牆在台灣還是創舉。這是副祕書長宋楚瑜的規劃。
向西方政黨制度看齊
李登輝繼位任總統與黨主席後,政壇也普遍關心權力核心移轉過程中,新一代領導階層的分布。了解國民黨架構基礎者大都明瞭,歷史悠久的國民黨,多年來內部雖然經過不少權力鬥爭,但環繞強人領導中心,齊心合力維護個人與黨的既得利益,是最高準則。李煥、俞國華與宋楚瑜,外加當時中常委核心郝柏村等,在李登輝繼任大統後所表現的忠誠擁戴,多少也與這樣的哲學有關。
十三全大會之前的一九八八年上半年,國民黨就在這種傳統文化下,微妙地展現著大團結的景象。代理主席人事之爭未被保守力量當成反制李登輝的武器,一方面是當時社會情勢不容許;另一方面,每一個權力核心,在領導大統轉移過程中,多半小心戒慎的做著維護既有權勢與地位並進一步擴張的準備,無暇也無意對他們眼中平庸又無實權的李登輝做任何權力部署上的防範。十三全大會就是他們的角力大會。十一個月後,李煥轉任行政院長,宋楚瑜升任祕書長,若非十三全大會圓滿成功,可能無法實現。
李登輝那時正在角色調整階段。由於出身背景不同,李登輝對國民黨的感情與蔣家父子子弟兵們,根深蒂固黨即是國的觀感相異。嚮往西方民主政黨政治體制的李登輝,出任黨主席後,在國家利益高於政黨利益的信念下,對國民黨的運作與功能自有主張。他統御國民黨的哲學,也因而被認為是刻意的疏離。
一九八八年,李登輝領導的重心,集中於總統權力的凝聚;他施政的時間表上,主導內政、外交和大陸政策上軌道外,另一要務,是成為總統府真正的主人。
改變總統府
總統府,在中華民國特殊政治運作過程中,形成了一個與政府其他機構,甚至現代社會幾乎格格不入的文化。府內資深員工習慣於蔣氏父子的作風,李登輝的平民元首形象,風靡市井街巷,但不能立即征服總統府內不少為蔣家兩代總統工作過的官員。做副總統時,李登輝是客卿,府內事務向來無權過問,對於總統府的特殊官場文化也未曾留意觀察。
就任總統,李登輝才發現,總統府內的人才與預算,與他過去領導過的台北市、台灣省政府完全不同。換句話說,這是一個封閉多年的地方。人事資料顯示,府內員工大都來自軍方基層,高中學歷者占很高比例。總統府也時常捉襟見肘;公務花費撙節至上之外,府內辦公設備也很落後,傢俱裝飾數十年如一日不說,通訊用的電話,還是社會上逐漸淘汰的撥盤式話機;公事文件資料處理仍舊依靠人工,電腦化在這裡是天方夜譚。
李登輝立意革新。他知道第一步要從府內人員的觀念做起;而最高幕僚長沈昌煥不是合作的對象。一九八八年年中左右,李登輝決定更換總統府祕書長。他耐心等待著適當時機的來臨。
*重印版將在2024年3月中旬付梓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