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政治
放.新聞
政治

台灣國際形象曾比中國差⋯學者談「李登輝領導時代」靠啟動民主化改革成功翻轉!

2024.02.22
18:05pm
/ 放言編輯部 王晨芝

談起前總統李登輝,薛化元說,他所知道的李登輝,若是作為學者對台灣最大的貢獻較鮮為人知⋯⋯

 

1988年,前總統蔣經國逝世,時任副總統的李登輝繼任總統。僅管面臨黨內外挑戰,李登輝一步步推動民主化改革,完成不流血的「寧靜革命」,帶領台灣從威權體制轉型成為民主國家,這也讓曾經國際形象比中國還要糟糕的台灣徹底翻轉,為取得的國際地位打下良好的基礎。

 



國史館昨日在2024台北國際書展舉行「李登輝和他的時代」新書發表暨座談會,國史館長陳儀深邀請總統府秘書長林佳龍、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李安妮、228紀念基金會董事長薛化元、遠景基金會執行長賴怡忠與談。

 

談起前總統李登輝,薛化元說,他所知道的李登輝,若是作為學者對台灣最大的貢獻較鮮為人知。尤其在「耕者有其田」政策上路後,廣大的農民並未富裕起來,轉捩點在於「肥料換穀」政策,而李登輝的論文注意到資本流動問題,因此,在他當上總統之前,對台灣史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就是檢討「肥料換穀」政策。

 

薛化元接著分享,李登輝的思維常與媒體報導所反映出的有所落差。以終止動員戡亂之際,當時媒體方向全是台灣走向自由、民主、發展的道路,但換到李總統這裡,他思考的是,當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再是叛亂團體,中華民國何去何從?因此,他認為,曾飽受批評的「國統綱領」,是李登輝推動民主改革非常重要的一步,且與「務實外交」政策彼此緊密地「血肉相連」。

 

他認為,李登輝以總統身份推動改革不僅是「順勢而為」,且還會「造勢」;自己的東風自己造,否則,東風也不會自己來。李登輝善用反對的力量,變成他推動改革的動力。透過民進黨對他的批評,轉化爲在國民黨內推動政治改革的重要推力。

 

李登輝成為中華民國總統時,國際間正是從冷戰進到後冷戰的時期,台灣島社會也動盪不安,國際形象盪到谷底。賴怡忠則說,李登輝推動民主化之後,國際間對台灣的看法產生改變。1989年中國發生天安門事件,永遠改變了中國政治;對比台灣,1990年野百合學運開啟民主化改革,從此「國共」分道揚鑣走上不同道路,也讓台灣國際形象徹底翻轉,為台灣現在所取得的國際地位打下良好的基礎。

 

此外,賴怡忠也表示,李登輝讓「台灣的故事」在國際間廣為人知。1990年以前,國際對台灣的認知不出「自由中國」,對於「台灣人」的概念幾乎是不存在的。而在1990年民主化之後的發展,一方面讓研究民主化的學者發現台灣是民主轉型成功的故事;另一方面,李登輝也讓民主轉型背後的原因,即「台灣人自己想變成怎樣的人」,讓國際所知。

 

然而,這樣的發展對當時的國際既有的政治經濟架構,產生了一定的衝突。賴怡忠提到,90年代中後期,美國政策圈人士一度擔心,台灣民主化所帶來的「台灣認同」,會帶著台灣走向違反美國「一中政策」的方向,且至今依舊存在;然而,若當時沒有這樣的衝撞,也就無法翻轉成為「抗中保台」的利器。

 

因此,李登輝賦予台灣民主化不同的精神內涵,也與一般政治理論所提的民主化具有不同意義。

 

 

圖片來源:台北國際書展官網、李登輝臉書粉專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