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專題 / 《李登輝的一千天:1988-1992》精華書摘
放.專題 《李登輝的一千天:1988-1992》精華書摘

第二篇/1989 郝總長調職,蔣夫人約見李登輝

文 / 周玉蔻
2024.02.17
第二篇/1989 郝總長調職,蔣夫人約見李登輝
第二篇/1989 郝總長調職,蔣夫人約見李登輝
文 / 周玉蔻
2024.02.17

在李登輝成為三軍統帥之前,軍方一直視他為外來人⋯⋯

 

郝柏村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一日,自陸軍總司令任內轉調參謀總長,至一九八九年已達八年之久,與軍方通常兩年更換參謀總長人選的慣例不符。蔣經國在世時,政治反對陣營裡,就曾多番批評郝柏村的參謀總長任期過長。


蔣經國未為所動。據說,郝總長任期一延再延,主要是借重他監督完成由他負責策劃的經國號戰機(IDF)自製生產大計。李登輝就任總統,同時也是三軍統帥。他十分清楚統領中華民國,掌握軍權是第一要務。但是,軍隊是最保守的地方,也是李登輝治國時間表上,最後,手段也最緩和的改革領域。

 

過去四十多年蔣中正父子威權統治時代,中華民國軍隊已養成根深蒂固忠於領袖重於國家的文化。尤其高級將領中,多半是蔣中正先生嫡系子弟。他們一生奉獻軍旅。年輕時,服從蔣中正的領導;蔣中正去世後,蔣經國總統是他們忠貞不二的三軍元帥。

 

蔣經國先生猝然去世,在台灣政治演進過程中,領悟並已培養民主化素養的軍隊,深悉中華民國的前進發展道途上,除了善盡保衛家國、隨時做好戰備的天職外,在政治事務的運作上,並無干預插手餘地。李登輝正式成為三軍統帥,參謀總長郝柏村立即宣布效忠新任元首,也就是這個道理。

 

這些高級將領明白,社會上面臨蔣經國逝世的疑慮震盪,軍方態度是社會安定力的主要支柱。

 

在李登輝成為三軍統帥之前,軍方一直視他為外來人。經國先生主政時代,擔任副總統的李登輝,雖曾多次奉命代表蔣經國慰勉金馬前線戰地將士,也曾遍訪台灣島內重要三軍基地,但均為象徵形式,並沒有自蔣經國手上接掌軍權的實質意義。以蔣家班底為主的軍中領導人,也未曾認真思考過李登輝出任元首的情境。

 

李登輝謹守著副總統的本分。與軍方有關的國防政策、軍方人事、以及武器採購等重要國事,蔣經國若是主動告知,他就洗耳恭聽,事後並照例做下筆記。蔣經國不說,李登輝也不問。公餘時,李登輝飽讀與軍事有關的書籍;世界各種武器,製造廠家與特色皆有涉獵外,也詳細研究戰爭部署、戰術運用的著作。當上總統後,李登輝常有機會與軍方專家將領交換意見。郝柏村對李登輝的軍事知識印象深刻,曾在其他將領面前稱許李登輝在軍事問題上所下的功夫。李登輝聽說此事後很開心,覺得是碰上了知音。

 

儘管如此,素與軍方毫無淵源的李登輝升任三軍統帥後,仍需要大費思量,才能掌握實權。

 

軍方領導階層那時對李登輝總統個人的評價,外界不得而知;至少遵從《憲法》與體制,是他們的一致共識。

 

追求軍方人事制度化


李登輝下定決心絕不做傀儡三軍統帥。就在他慎重考慮參謀總長郝柏村的去留問題時,軍政界也有人主動向李總統建言,認為有必要調整郝總長的職務。與郝柏村相處不睦者批評之語較為尖銳,除了他參謀總長任期過長違反體制之外,還包括他掌控軍權多年,恐將無法駕御;以及蔣家家臣的心態有待調整等。

 

郝柏村也被批評為用人不當。軍方有人曾以實據,一一報告李總統。其中最受議論的,是前中山科學院副院長黃孝宗。黃孝宗在郝柏村支持下出任具政府資金的台翔航空公司董事長,備遭抨擊。黃孝宗辭職後,政商界普遍認為是郝柏村一次正面的決定。

 

值得郝柏村欣慰的,是郝柏村的個人操守、私德,和尊重並認同台灣民主化政治演進目標,甚少有人置疑。

 

李登輝默默觀察軍方的人脈、動態與不同背景者錯綜複雜的關係。他尊重郝柏村一生的努力與忠誠;但考慮大局,也同意郝柏村參謀總長職位的調整,只是時機早晚問題。

 

一九八九年下半年,IDF研發計劃完成。中華民國對外與兩岸關係方面,也依照李登輝的構想,寫下元首赴無邦交國家訪問,和內閣首長率團親赴北京出席國際性會議的開創性紀錄。依照他的計劃,下一步就是軍事方面的問題了。

 

李登輝一登上總統職位,即為總統職權與施政大計做了優先秩序的規劃。極為認同法國雙首長制的他,參考西方民主國家實例,列出內政、外交、大陸政策以及軍事等,為元首的重要主政綱目。

 

內政上,資深民意代表退職等政治改革,是延續蔣經國遺志的第一要務。這方面,推動起來必定艱辛。李登輝以「不流血的革命」為最高方針,他知道要為抗拒和反彈付出代價。

 

外交與大陸政策的主導權,李登輝認定是他身為總統責無旁貸的重任。就任總統以來,他始終篤信這個原則;也因為這個原則而招致不少批評。

 

最後,也最重要的,是三軍統帥。八九年十月左右,郝柏村參謀總長任期即將於當年十一月底屆滿前,李登輝考量外在敦促郝柏村調職呼聲不斷的形勢,與他個人做總統攀至頂峰的民間聲望,認為是調動郝柏村職務,追求軍方人事制度化的成熟時機。

 

安排郝柏村的下一個職位,很費周章。初始,有人建議,調任郝總長為總統府參軍長;並認為郝柏村做兩年參軍長後,仍有機會回任參謀總長。李登輝考慮到郝柏村的意願,設法了解後認定並不適當;而且所謂兩年後再任參謀總長之說更不可行。郝柏村對這樣的建議甚為傷感,他的親信部屬則視之為莫大侮辱。有人告訴郝柏村,這是李總統削弱郝柏村軍權的第一步。

 

究竟如何安排最恰當,李登輝有些為難。當時擔任國防部長的鄭為元,身體健康不佳,早有退隱之意。知道李登輝總統的心意後,立即主動表明願意請辭,以便總統做人事調整。

 

鄭為元與郝柏村同為黃埔軍校子弟,性情一向淡泊;蔣經國時代,鄭為元是愛將,李登輝任總統,他也合作無間,深得李登輝信賴。一九九○年二月十一日國民黨臨中全會上,鄭為元替黨中央穩住了部分軍系中央委員的支持。

 

崇尚服從的郝柏村,對於李登輝總統調離他做總長的決定,心中雖別有滋味,但仍篤守軍人職分,並沒有表現強烈不滿,也未對外張揚。但他有些不安;他前往士林官邸,向那時還在台北的蔣夫人宋美齡女士報告即將易職。

 

郝柏村曾任蔣中正總統侍衛長五年,是蔣中正夫婦的忠誠幹部,也是蔣夫人倚重的心腹。在那時,求教於老長官蔣夫人,是合理自然的反應。

 

蔣夫人的英文信


郝柏村與蔣夫人的談話內容外界無法得知;事後的發展卻顯示,宋美齡女士對於這項人事安排有她自己的看法。

 

宋美齡差人將李登輝請至官邸。她以流利的英語,向李登輝表達對郝柏村人事更動案的保留與不滿。

 

李登輝小心翼翼,恭謹地解釋。這位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的英語能力極為不俗,但與以英語用詞典雅、發音優美的宋美齡相比,難免遜色。他仔細斟酌用語,審慎應對。

 

宋美齡並不滿意;卻明白國民黨舊勢力大勢已去,台灣新興政治力量正在升起。在政府體制第一的考量下,身為第一夫人的她,已失去往日發號施令的權威,僅能以過來人經驗,向李登輝動之以情。蔣夫人與李登輝之間並沒有親密的關係。八八年一月,她反對李登輝出任黨主席的經過,李登輝十分明白,對蔣夫人一直抱著敬謹相待的心情。

 

自認對中國國民黨及中華民國的成就均極有貢獻的蔣夫人,在蔣經國謝世後,知道新的政治局勢的現實。她八八年七月在國民黨十三全大會上,以「創新而不忘舊、前進而不忘本」為題發表講演,強調「大樹雖新葉叢生,而卓然置基於此則賴老根老幹」,頗有提醒政壇,在蔣家政權結束後莫要忘本的意思。九一年九月二十一日,蔣夫人離台返回她視為故鄉般的美國。政界一般相信,這代表蔣家人正式全部退出台灣的政治舞台。

 

李登輝八九年底聆聽蔣夫人那一番話時,也清楚政治態勢的演變;對老夫人卻有一份必要的尊重,即使深覺委屈,也不好多做辯白。

 

宋美齡述說完要講的話,無意與李登輝寒暄;李登輝告辭臨走前,宋美齡還遞上了一封英文信函。信中所說,大致意思與剛才談話相仿。宋美齡未明說致上白紙黑字信箋的意思。李登輝甚覺尷尬,但也不便詢問,只好訕訕然離去。

 

返回總統府後,李登輝在宋美齡信函的信封上,以英文簽註「蔣夫人信函」字眼,交與府內官員存入國家檔案。

 

宋美齡究竟對李登輝做了什麼軍方人事的建議,李登輝並未多談。事實證明,李登輝仍然成功的完成郝柏村的職位調整計劃。

 

宋美齡很看重與李登輝的一席談話,否則不會在那天官邸與李登輝晤談遞上信後,又遣人送來一封,她解釋為措詞用字文法更為精確的信函。

 

李登輝仍然認真的將蔣夫人的第二封信歸入檔案處理。與蔣夫人晤面的這段經驗,李登輝從未向郝柏村提及。

 

接任總統職務,查閱檔案時,李登輝與幕僚們就了解到蔣夫人一貫對政府事務的關切。寫信,是她表達己見的常用方法。以往她在美國,就是這樣向蔣經國傳達自己對政事的意見。

 

總統府的檔案顯示,前任新聞局長張京育訪美,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六十分鐘節目訪問,談及江南案的內容播出後,蔣夫人極為不悅。她在美國以電報向蔣經國表達張京育有失職守的看法。沒多久,張京育就奉命調回學術界工作。

 

李總統為郝院長壯聲勢


郝柏村從一開始,就沒有反抗調職的念頭。他也不知道發生在宋美齡與李登輝間的一切。郝柏村明白,台灣的政治生態與社會環境正在劇烈轉變,軍人要正確認知自己的角色和地位。

 

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李登輝接掌總統後,參謀總長郝柏村的動態極受關切。他公開發表談話及致敬電,向國軍表明,在權力移轉時刻,軍人要善盡維護國家與社會安全的責任,服從及支持國家新任領袖李登輝的領導,更是三軍不移的天職。

 

郝柏村參謀總長任內那兩年與李總統相處,雙方均抱持善意第一、和諧至上、相互調適的原則。據總統府幕僚觀察,那段時間,軍中大小人事,李總統均對郝總長的安排言聽計從,很少表示意見。李登輝尊重郝柏村,八九年十月二十九日,IDF試飛發生機輪掉落的意外那次,是最典型的例子。

 

那天,在政府文武要員,及新聞記者眼前,一架IDF在跑道上滑行時,突然失事,現場一片震盪。郝柏村見狀,立即鎮定指揮應變外,並向李總統報告,希望總統當即舉行記者會,為空軍打氣,以減低意外事件的衝擊。

 

記者會並未列在原先的活動行程上;軍方中有人態度保留,認為IDF出事原因不明,三軍統帥的李總統未能掌握足夠資料,就倉促召開記者會,很可能因講錯話而產生反效果。也有平素與郝柏村不交心的將領等著看笑話,設法力阻總統出面替郝柏村壯聲勢。

 

李總統卻明瞭郝總長當時的心情,知道來自他這位總統的鼓勵,有安定軍民士氣的作用。他不顧反對意見,接受郝院長安排,在出事現場咫尺之遠,向新聞界表明他對IDF的信心。

 

李總統的一番話果然奏效。他的鎮定應變能力也獲得高度肯定。這也是李登輝與郝柏村合作無間的一次有意義的紀錄。

 

從參謀總長到國防部長


更換郝柏村的總長職務,是李登輝鞏固三軍領導人地位的重要一步,也是軍方人事體制化的實踐。在挑選繼任的參謀總長人選時,李登輝認為應以遵循由三軍軍種總司令輪流出任的傳統為宜,決定由那時的空軍總司令陳燊齡,接替陸軍出身的郝柏村。

 

軍中一致認為,聲望與資歷均足以勝任總長的蔣仲苓,因為與郝柏村同屬陸軍軍種而失之交臂。

 

這項高級將領的職務調動大致就緒,李登輝告訴了行政院長李煥。李煥深知軍方人事是總統的權力,國防部長雖是內閣閣員,在中華民國的政治文化下,閣員也都以總統的意見為依歸。何況,郝柏村在黨軍界具有地位,他轉任國防部長,李煥自知無置喙餘地,只不過是根據《憲法》,在總統人事命令上負責副署罷了。

 

也有一說指,郝柏村奉命調職時,曾尋求李煥援手,但此說未能得到當事人證實。

 

八九年十一月十日,正式人事異動消息公布前,《聯合報》以一版頭條,報導郝柏村將轉任國防部長的大新聞。

 

李登輝的魄力再度得到肯定;立法院的反應最為正面。那一陣子曾公開建議李總統將郝柏村調為國防部長的立委朱高正,更得意自己的神機妙算。

 

郝柏村的支持者也認為這是一次周詳務實的決策。郝柏村心中的想法,則未公開向外界表達。他不多言語,以一貫鎮定穩重的強人形象面對各界。

 

無論郝柏村怎麼想,恐怕都沒有料到,半年以後,他會除役出任行政院長。

 

李登輝要郝柏村轉任國防部長時,是否考慮這樣的安排,是為有朝一日郝柏村可能擔任行政院長鋪路,事後重新探究,並無太大意義。但觀察李登輝後來與國民黨高層間關係的演變,無論當時是不是李登輝刻意的策劃,郝柏村的跨過參謀總長軍職,確實較易於後來轉任閣揆。

 

*重印版將在2024年3月中旬付梓上市*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