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港持續發展迄今,已經發展到具有120餘座的碼頭、水陸域面積廣達1萬7千多公頃,貨物吞吐量高達1.2億噸,貨櫃裝卸量也已經連續4年超過1000萬TEU,不僅成為全台灣最大的港口,也是亞洲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文/放言編輯部
沿著磚牆步道拾階而上,夕陽映照在赭紅色的打狗英國領事館紅磚建築上,再配上西子灣波光粼粼,這是每個來高雄遊玩的旅客不能錯過的景色。打狗英國領事館,是台灣第一棟洋樓,也見證高雄港(古名打狗港)從清末、日治到民國不同時期與面相的發展。而高雄港發展的開端,也是清末與英國等列強一系列戰爭下的蝴蝶效應。
1856年,廣州發生亞羅號事件,引起了英法聯軍戰爭,星星之火,一路從廣州、大沽口最後打到北京,最後更導致了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歷史文化悲劇,這都是後話。因為戰爭,清廷與英法簽訂了天津條約,當時的打狗港,被列為台灣四個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天津條約後,打狗開港通商、設置台灣官、領事館、海關、堤岸、倉庫和築沙堤防,聚集了英法商行。從清代以左營、鳳山新舊雙城為聚落中心的政治發展到日治發展鐵道、築港,成為新市街的市區開發,使高雄由小港灣躍升為具現代化港埠格局的國際港埠。
(打狗港旗後全景,圖片:臺灣港務公司提供)
也是高雄熱門景點之一的哈瑪星鐵道文化園區,原為高雄港站,是高雄第一個火車站,「哈瑪星」地名的由來,是因為當地有兩條濱海鐵路通往商港、漁港和漁市場,日語稱為「濱線」(日語:はません,Hamasen),當地人常以臺灣話稱之為「哈瑪星」,在張守真老師發表之〈哈瑪星現代化市街的變化〉裡提到:哈瑪星是高雄港現代化的發源地。哈瑪星擁有很多的第一,例如第一個現代化的火車站、第一個填海造地的現代化新市街、自來水、地下道、使用電力等等。1908年縱貫鐵路開通後,日本總督開始於打狗築港,開闢新式碼頭。
(高雄港岸壁上屋倉庫,圖片:臺灣港務公司提供)
提到高雄港建港的過程,就不能不提淺野總一郎這個名字,淺野總一郎被稱為京濱工業地帶開發之父。淺野總一郎來台後,在八田與一的介紹和關毅幫助下,開啟了高雄1908年的埋立(填海造陸)工事。 當時,日本總督府在打狗港缺乏日本中央的築港預算下,核准了淺野以民間力量進行築港的埋立事業。1908年淺野提出分區埋立計畫,一面疏濬一面埋填,於1912年完成。
光復後,正式成立高雄港務局管理高雄港業務,並展開大規模擴建計畫,開始從北邊舊港區的部份,慢慢往南拓展,陸續完成了中島商港區、第一至五貨櫃中心,甚至因應港口快速發展需求,也在1975年開通可供大船進出的第二港口,並在1984年完成過港隧道,以提供因港口發展而成為孤島的高雄市旗津區,有一條可以對外聯通的道路。
(過港隧道通車。圖片:臺灣港務公司提供)
此時,在港口迅速的擴大之下,高雄市也吸引了大量有進出口需求的臨港相關產業進駐,諸如高雄加工出口區、臨海工業區等園區的設立等,也因為高雄港的發展優勢,政府並將大型造船廠、煉鋼廠、石化廠等等大型產業的設立地點,選址在高雄,使得高雄作為工業重鎮的形態逐漸確立。
高雄港持續發展迄今,已經發展到具有120餘座的碼頭、水陸域面積廣達1萬7千多公頃,貨物吞吐量高達1.2億噸,貨櫃裝卸量也已經連續4年超過1000萬TEU,不僅成為全台灣最大的港口,也是亞洲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為因應日益成長的貨量,高雄港在2011年啟動了「高雄港洲際貨櫃中心第二期工程計畫」,其中S1~S5碼頭區規劃為第七貨櫃中心,總面積約153公頃,規劃5個總長2.4公里的碼頭區,水深達-18公尺,可停泊22,000TEU以上的超大型貨櫃船。預計2019年可完成新生地填築及碼頭護岸等工程, 2023年之前完成其餘碼頭與櫃場之基礎設施工程,在船舶大型化的趨勢下,已有航商表達投資意願。
(高雄港洲際貨櫃中心示意圖。圖片:臺灣港務公司提供)
(高雄港第六貨櫃中心。圖片:臺灣港務公司提供)
另一方面,隨著港市發展的密切連動,高雄港面臨產業升級及居民親水的需求,因而有了轉型的契機,也積極思考如何將港灣城市的獨特魅力融入居民生活中。港務公司已規劃將鄰近市區的石化油槽遷移至外港,舊港區將朝客運發展為主。預計2020年初完工的高雄港埠旅運中心,除可接待40萬郵輪旅客外,更與捷運、輕軌共構,將讓搭郵輪旅遊更方便、舒適。目前已是熱門打卡景點的棧貳庫,是港務公司與高雄市政府合作共組的高雄港區土地開發公司第一個舊港區開發案,未來將延伸至週邊的蓬萊商港1-10號碼頭,打造為具餐飲、文創、展覽及具休息娛樂等複合機能的商業園區。
(棧貳庫。圖片:高雄港區土地開發公司提供)
(高雄港埠旅運中心、大港橋示意圖。圖片:臺灣港務公司提供)
邁入建港110週年的高雄港,未來隨著洲際二期貨櫃中心的完成,以及舊港區高雄港埠旅運中心與大港橋的完工、蓬萊商港棧庫商業園區的開發,高雄港也將發展出新一代結合商港、文化與觀光的都會港灣面向。
(顯圖:臺灣港務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