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百年的「重工業城市」已經成功轉身,高雄已經不只是「宜居城市」而已,而是邁向可以吸引企業認同並聚集的「經貿城市」。
文/黃麒儒
2009年12月5日,高雄7月剛辦完「有史以來最成功的『世界運動會』」,那天,五月天樂團在高雄世運的主場館—國家體育場,辦他們成軍十年演唱會的最後一場,當天最後一首曲子是「憨人」。
2015年1月1日傍晚,五月天在前一年7月31日發生氣爆的重災區,已經重新鋪好的凱旋三路及二聖路口,封街自費開演唱會,為當地里民以及高雄人加油打氣,那天,五月天阿信特地選唱了「憨人」,還跑下台請陳菊市長一起唱。
不管哪一天、不管你從哪裡來,在二個現場,很多人聽到「憨人」主旋律下來,立刻就紅了眼眶。
2006年參選高雄市長:「憨人」陳菊
高雄從1900年開始,就被定位成重工業城市。一百年前,就開始有煉油、機械、造船、水泥工業。戰後復原,因為重工業城市的體質良好,高雄很快就恢復過來,並從1970年代開始,轉變成石化工業以及煉鋼廠重鎮。從最上游煉油廠的各種裂解原料,到下游的塑膠、橡膠等,透過分送到台灣各地輕工業區加工再送回高雄港,以及直接在高雄港出口原料,讓高雄成為台灣經濟奇蹟的踏腳石。
但也因為這樣,外匯被政府賺走了,利潤被設在北部的總公司拿去了,高雄這塊踏腳石也髒了。留下不能喝的水、空氣污染,以及埋在整個城市地底的不定時炸彈。
(圖:高雄港)
2006年陳菊當選縣市合併前的市長,接下卸任的謝長廷院長,繼續對高雄市區舊有惡勢力做空間解嚴的搏鬥、處理淹水的問題,以及整治愛河與前鎮河的污染。而當時高雄捷運仍在興建中,已經有好幾年交通黑暗期。
在這種條件下,還要辦台灣從來沒辦過的國際大型體育賽事—世運。之後又受到上台的馬政府摯肘,例如,當時體委會硬是把立法院已通過的8億多辦世運的錢,拿掉2.3億,重砍超過四分之一。施政壓力之沈重,是你,你願意承擔、堅持到底,並繼續懷抱改造高雄的夢想嗎?
改造高雄,締造「陳菊障礙」
儘管很多人等著看高雄的笑話,但高雄世運辦起來了。世運主館場,國際知名建築師伊東豊雄設計的國家體育場,也是台灣蓋過最大的體育場,最多可以容納五萬五千人,更是國際田徑總會(IAAF)及國際足球總會(FIFA)一級認證標準的國際性運動場。
(圖:高雄世界運動會)
當五月天演唱會,在高雄世運體育場擠滿超過五萬五千名觀眾,打破台灣演唱會的人數紀錄,大家一起唱「憨人」的時候,除了見證五月天十年努力的成果之外,其實,同時也見證了高雄人堅忍的精神,高雄人做到了。
陳菊對高雄的規劃當然不只如此。為了處理淹水問題,合併後的高雄市,已經完成的13座滯洪池,在她手上完成的就有12座,還有3座即將完成。高雄的景觀之美,也是搏鬥而來的。從2011年縣市合併到2017年,大高雄的公園綠地,足足增加了56座大安森林公園的面積,這是為什麼高雄的改變那麼顯眼,那麼有感,有幸福感、希望感,更有光榮感的原因。
(圖:高雄北屋滯洪公園)
有人說,幸福城市是靠舉債近千億元買來的,是這樣嗎?
高雄在蓋捷運、輕軌,在做市容改造都是事實,舉債建設,也是事實。但很少人知道的事實是,高雄的財源,在2011年縣市合併以後,從馬政府手上足足少了818億元補助款。而馬政府為「馬市府」量身定做的積欠勞健保費解套方案,以對台北市最有利的公式計算中央補助款,讓同為直轄市的高雄,又少補助124億元。光這兩條加起來,高雄就少了942億元。
(圖:高雄輕軌)
換句話說,把這些扣掉,陳菊幾乎等於沒有舉債,就在做高雄捷運後續規劃、環狀輕軌、各地滯洪池,還有高雄展覽館、總圖、哈瑪星鐵道文化園區、旗津海岸線保護工程…等,以及舊高雄縣區數不清的橋樑、道路工程。
再舉一個例子,凹子底森林公園,現在是高雄市都心北邊最大最完整的綠地。這座公園,面積有十公頃,商業用地的部分占五公頃,如果標售出去,可以拿到150億至180億元。如果只是為了還債博取美名,五公頃賣掉就好了,反正森林公園還有五公頃,但為什麼陳菊不這麼做?因為對城市轉型的堅持。
(圖:高雄凹子底公園)
「地方建設、市府財政、城市空間改造」,這一個幾乎不可能平衡的三角翹翹板,但被陳菊的堅持給做到了,這就是她締下的「陳菊障礙」。
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第一名的意義,百年城市的轉身
2014年的高雄氣爆,凝聚了高雄人也凝聚了台灣人。
氣爆後不到五個月的時間,2014年12月20日,高雄氣爆災區周邊的道路就完成重建,展現出高雄市政府的決心與效率。除此之外,2006年到2014年八年間,陳菊從交通運輸、城市面貌、治水與污水處理循環利用,以及重劃區、市地活化、規劃產業園區、軟體園區等都有相當大的投入。市府的行政效能與本身的投資,對於高雄轉型的拉動,在最近三年得到肯定與回報。
(圖:廠商進駐高雄科學園區)
企業投資是真金白銀在輸贏,如果政府只是說說,劃一塊地就要人家一起投資,誰會願意拿身家性命來跟公部門的效率對賭?
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投資,2015年高雄招商金額是260億元,全國第一,2016年近120億、2017年約143億。這三年加起來,民間願意參與高雄公共建設投資的錢,超過523億元,這三年的錢就占過去十年的一半,也就是說,近年投資的速度更快。
這個數字與趨勢背後,說的是民間企業對陳菊在高雄轉型的投入與堅持有了認同,願意真金白銀一起打拼。這個數字的意義,比過去十一年累積五千億一般產業投資的金額更有意義。因為,這代表一座百年的「重工業城市」已經成功轉身,已經不只是「宜居城市」而已,而是邁向可以吸引企業認同並聚集的「經貿城市」。
(圖:總圖二期會展文創會館開發案模擬圖)
面對一座百年城市的沉痾,一個人能堅持十年以上,並完成拉動百年城市的轉身,這不單是堅持就可以做到,這個堅持的背後要有偉大的夢想支撐,這個堅持也才能讓大家都願意跟隨。陳菊做到了,高雄做到了。而且,這不只是城市轉型的典範,更是台灣轉型的希望。
(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