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詩作被譜曲成為流行歌曲的可不只一、兩首,曲風也隨著時代改變而有多樣化的樣貌
徐志摩的詩作,相信每個人都或多或少讀過,這位在民國初年最早開始倡導新詩格律的作家兼詩人,詩作的藝術成就自是不在話下,但或許也因著他本身有許多風流史及愛情故事的緣故,後世創作者特別喜歡把他的詩作譜曲入歌,前後加起來可能有20多首,其中好幾首詩還有兩三種不同曲調的版本,這些歌有偏「藝術歌曲」的合唱曲和音樂劇歌曲,更有諸多的流行歌曲;有網友稱他的詩入歌是「中國歷代詩人詞人的最多記錄」,更有人開玩笑地說徐志摩如果活在現代,歌曲的版稅收入肯定也收了不少。
翻譯詩作成羅大佑首支創作曲
追溯起徐志摩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華語流行歌曲的「作詞者」欄位,竟在流行歌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因為那正是「音樂教父」羅大佑的所創作的第一首歌曲,就叫做〈歌〉。1974年羅大佑20歲正就讀中國醫藥學院的時候,自己在宿舍裡摸索著吉他彈出了這首旋律好聽、前奏獨特的歌曲,當時沒有歌詞,他也只是自己彈著好玩。3年後,他的朋友當了電影《閃亮的日子》副導,找上他為電影創作歌曲,其中有一首是故事男主角劉文正過世後,女主角張艾嘉在他的墓前為他彈吉他演唱的插曲,羅大佑想起他的第一首創作曲的旋律很適合,只是沒有歌詞,靈機一動的他把徐志摩新詩《歌》的文字拿來試試看:「我死了的時候,親愛的,別為我唱悲傷的歌;我墳上不必安插薔薇,也無須濃蔭的柏樹」,沒想到從主題到文字的長度、段落都與他的旋律非常搭配,這首歌就這樣和主題曲〈閃亮的日子〉成為他第一批公開發表的歌曲。不過這首歌雖然作詞者名字寫的是徐志摩,但其實徐志摩是「譯作」,原版是英國女詩人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在1848年所寫的詩《Song》。這部電影有大卡司演出,票房卻奇慘無比,上映兩天就下片,創下國片最快下片紀錄,也成為插曲主題曲比電影本身受歡迎的代表。
《再別康橋》有最多種版本
至於真的由徐志摩原創,也被最多流行歌曲譜曲、翻唱、致敬的則是他最膾炙人口的詩作之一《再別康橋》。徐志摩一生中曾經三次到訪英國劍橋(舊譯康橋),非常喜歡那邊的環境,1928年秋天他最後一次重訪劍橋後乘船返回中國途中,寫出這首有著濃濃哀愁的《再別康橋》,詩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成為傳誦一時的名句,由於這首詩曾被收錄在國文課本中,也成為台灣人熟悉的作品。1977年新格唱片發行《金韻獎第一集》合輯收錄由李達濤作曲、范廣慧演唱的〈再別康橋〉,是這首詩第一次出現在流行歌曲中,也是後來最常被翻唱的版本,包括張清芳、蔡琴、陳艾玲、殷正洋、林承光等歌手都曾重新錄唱過,萬芳在1998年專輯《林萬芳歌本1》中演唱的版本由黃韻玲編曲,帶點藍調爵士味道,是其中比較特別的詮釋;2007年出道的男女混聲雙人組合「WOW頭號人物」,男團員Wayne據說是徐志摩的後代,於專輯中特別安排了一首〈再別康橋2007〉,在范廣慧的版本中加入Rap和DJ刷碟等潮流元素,為老歌帶來了新感覺,可惜他們雖然後來入圍第19屆金曲獎「最佳新人」,此後卻消失歌壇成為了「一片歌手」。
(公共電視台的《人間四月天》曾掀起一股「徐志摩熱潮」)
《再別康橋》詩作讓很多音樂人心有所感,同樣用這首詩但另外譜上不同曲調的有很多。2006年柯以敏演唱的版本由孫沐譜曲,弦樂編曲與她清亮圓潤的唱腔相得益彰;2013年香港音樂創作人馮翰銘的《樂章》專輯,全部以唐詩、宋詞、現代新詩為歌詞重新譜曲,其中〈再別康橋〉找來陳慧琳合唱,電音Drum & Bass的曲風聽來格外迷離;2008年林宥嘉《神秘嘉賓》專輯中演唱了由獨立音樂人西樓譜曲的版本,但為了曲調和演唱上的原因,把原詩的段落順序做了一些調動,當時還引起這做法是否對經典作品不夠尊重的兩派爭論。女子組合S.H.E在2007年雖然推出一首〈再別康橋〉,但歌詞唱的不是這首詩,而是從徐志摩本身的故事取材;1999年的電視劇《人間四月天》掀起一波「民初熱」,演出徐志摩一角創下事業高峰的黃磊後來出的專輯裡有一首〈再別再別康橋〉讓人以為是要重新詮釋這首詩歌,結果其實是一首以該詩作為靈感起源、向其致敬的歌曲。
詩作經典永流傳,音樂人賦予新生命
以徐志摩的詩作譜成流行歌最為朗朗上口的應屬陳秋霞的〈偶然〉了。1976年,出生在香港的才女歌手陳秋霞被台灣導演宋存壽找來演出根據她自己故事改編的電影《秋霞》,結果她人生的第一部電影就叫好又叫座,轟動整個東南亞地區,她也因此得到第14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創下影齡最短就獲得影后的紀錄。她把徐志摩為林徽因而寫的詩作《偶然》譜曲作為這部電影的插曲,「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淒美的歌詞,配上好記易唱、流行度極高的曲調,從此被廣為傳唱成為她的經典代表作,新一代的年輕人就算沒看過這部電影、不知道陳秋霞是誰,也多少哼得出這首歌的旋律。
(陳秋霞譜曲演唱的〈偶然〉是大眾最熟悉的徐志摩詩作歌曲)
徐志摩的詩作雖然已是將近100年前所創作的,但因為有許多新的音樂人持續用自己的方式加入新的元素加以詮釋,而讓這些作品可以不斷的流傳被新世代認識。就像《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這首詩,是1928年他在經歷種種挫折、痛苦與思索後所作的,2017年底,已在許多國際音樂節演出頗獲好評的台灣雙人電音組合「April Red紅」,在《你的世界渲染了我》專輯中,把徐志摩的這首詩譜了新曲且配上電子音樂風格的編曲,極為現代感的表現手法,竟與上世紀初詩人在詩中欲表達的輾轉反覆、餘音裊裊的「夢」的氛圍異常的契合,讓這首詩呈現出21世紀的新面貌。
至於坊間流傳已故的一代歌后鄧麗君也曾與詩人徐志摩有過隔空交會則是有所誤解。1974年李行導演,秦漢、蕭芳芳主演的電影《海韻》,同名插曲由鄧麗君演唱,被認為歌詞是徐志摩所做。雖然徐志摩的確有詩作名為《海韻》,且每一段都是以「女郎,你…….」作為開頭,與歌曲〈海韻〉的結構頗為類似,但仔細比對就會發現,兩者的遣詞用字是大為不同的,其歌詞的真正創作者是早期華語流行歌的著名作詞者莊奴,或許可以說他是受到徐志摩的詩作啟發了靈感,但這首歌實際上倒是與徐志摩沒什麼關聯的了。
(圖片來源:徐志摩維基百科、羅大佑臉書、公共電視台《人間四月天》網頁、翻拍電影《秋霞》海報)